拖延其實是一種非常非常普遍的行為和現象。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調查顯示——超過50%的人都有著拖延的問題。
我們會回避那些困難的、繁瑣的工作,比如整理上百個條目的文檔,每天按時寫工作總結,太過于麻煩就很可能會選擇拖著不做。

這是很正常的拖延行為,一般也不會給生活造成什么問題。
但是,如果你有習慣性拖延,甚至因為拖延造成了生活上的困難和危機,那么就需要好好地審視自己的拖延問題。
01.回避失敗的痛苦
一些人的很多拖延行為中,更多的是來自于對失敗的恐懼,為了回避失敗的痛苦,他們拖延著不愿意行動。
比如,有位同學報考了英語6級,如果考試通過就有利于他未來的面試緩解,但是,他卻遲遲沒有復習,直到只剩一周就要考試了,他才開始看書做題。

可想而知,考試自然不可能通過的。
考試失利后,他對自己說:“因為我太懶了,沒有花時間去學習,所以我才沒有考過?!?/p>
而其中的潛臺詞則是:“如果我不拖延,我有時間學習,我就能通過考試?!?/p>
其實這是一種自我妨礙和自我防御,妨礙我們為了目標去努力去投入,妨礙個人潛能的發揮,防御的是則是自己內心對失敗的恐懼。
雖然都是失敗,但相比“努力但還是失敗”的結果,“因為拖延導致沒有時間去做而失敗”對很多人來說,都更容易接受。
但這也是一種惡性循環,即為了避免失敗,而讓自己拖延不行動,繼而陷入更全面的潰敗。
02.面對拖延,該如何做出改變?
一個“拖延癥晚期”的人該如何獲得人生的突破和改變呢?
改變自己對于失敗的錯誤認知。
學會在自己失敗時更多的理解、關懷和鼓勵自己。
一個人不管努力不努力都可能面臨失敗,這是人生的一個基本事實。但是不努力,必然會失敗,努力了才有可能會成功。

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明白,但是仍會非常害怕,原因在于當我們面對失敗時,會很嚴厲地攻擊、指責和批評自己:
“失敗了,你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
“失敗了,就是沒用,沒有價值的人?!?/p>
所以,首先要改變自己對于失敗的認識,以及對于失敗者的評價。
可能很多人害怕的,都是失敗對自己這個人的全面否定。
一個人怎么定義失敗,會影響他的心態。
把挫折、失敗當成一種反饋和學習,通過學習之后,我們就可以做的更好,這就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有利于我們未來的發展以及拖延癥的改善。
當不再擔心失敗引發的痛苦體驗時,我們才會擺脫拖延的困擾,讓自己盡快地行動起來。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