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一個普通的數字,但是,對于山東港口青島港來說,這個數字背后承載的故事卻意義非凡。 202名優秀農民工通過公平選拔,今年順利由勞務派遣制轉為集團合同制。但,這串數字代表的又不僅僅是202個農民工,也是202個家庭,更是202顆激動的心。 “這件好事,真是辦到了我們農民工的心坎上!”山東港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裝卸大隊值班副隊長丁兆信激動地說。
10年勤懇工作換來身份轉變
回想起得知自己順利轉為集團合同制的那一刻,丁兆信記憶猶新,對他來說,那是自己一輩子也忘不了的瞬間。 “心情十分激動,越發覺得生活有奔頭了。 ”面對記者,丁兆信的臉上不自覺地露出笑容。
2010年3月,丁兆信從臨沂沂南老家來到青島港,一晃已經10年時間。“來青島之前,我一直在老家務農,對于碼頭上的東西真是什么都不會。 ”當時只有二十幾歲的丁兆信并沒有因為自己什么都不會就消極工作,而是跟著師傅踏踏實實地學習裝卸作業。 “師傅手把手地教我,一遍一遍地演示給我看,慢慢地我就掌握了。 ”丁兆信說,裝卸是個體力活,尤其最開始那幾年,機械化程度不高,每天工作量很大。即使剛開始體力有些吃不消,丁兆信也從來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反而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活干得又快又好,得到了班長的認可。 “當時自己也沒別的想法,就一門心思干活,慢慢地班長就讓我去干橋板頭,后來又讓我干倉長。 ”
2015年,丁兆信成為了裝卸大隊銅精礦、氧化鋁做包專業班班長。升職的喜悅很快被第一次“當官”的壓力沖淡了不少,尤其班里的同事自己也不太熟悉,丁兆信迎來了自己工作后的最大難題。 “從來沒當過班長,也不知道該怎么管,沒辦法,下班后我就去找老班長請教經驗,學習怎么當班長。 ”誰適合干什么,就讓他發揮特長安排到合適工序和崗位,誰干得好就表揚,干得不好就要指出來,丁兆信對事不對人的管理模式和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信任。而讓大家能夠打心眼里服從自己的管理,丁兆信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本領,那就是他所在的班基本都是作業效率第一名,不僅能按時完成計劃,甚至還能超額完成。 “干活不僅要干得好,也要干得快,這樣干得越多,大家的效益也就越好。 ”丁兆信的話語雖然樸實,但能夠反映出一名老員工對于本職工作的敬業與熱愛。
有了更多歸屬感成就感
連續4年被評為優秀農民工、優秀班長等榮譽稱號,2018年又升職為值班副隊長……10年來,丁兆信在自己的崗位上一步一個腳印,兢兢業業,踏實向前。采訪中,記者得知連續4年被評為“優秀農民工”稱號這一項成績,在500多人的裝卸大隊中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可從丁兆信口中說出時,卻是那樣輕描淡寫,但是能夠想象得到,這份榮譽的背后承載的是無數個日夜的汗水與付出。 “我覺得,干裝卸還是要憑成績、憑實力來說話,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 ”
能轉為集團合同制工人,這是10年前剛到青島港的丁兆信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有了今天這樣的成績與機遇,丁兆信坦言自己很幸運,也很知足。 “今年集團公司出臺的轉集團合同制工人的好政策,讓我和大隊其他16名弟兄有幸成為最大受益者,我們打心眼里高興,打心眼里感恩青島港,讓我們有了更多歸屬感、成就感。 ”
丁兆信告訴記者,自己的妻子和兩個孩子現在都在老家,自己也有計劃未來把孩子接到青島上學、生活。 “我覺得現在生活更有目標了,帶領大伙干事創業的決心和信心更足了,未來一定以更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優秀的工作業績回報港口、回報公司。 ”
身份轉變后“名正言順”了
和丁兆信一樣,山東港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流機大隊拖車司機李蓬勃也是此次202人中的一員。而和丁兆信不一樣的是,對于李蓬勃來說,這次轉為合同制員工,更像是一次“破格”錄取。
2004年從德州老家來到青島港,19歲的李蓬勃迎來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裝卸工人。 13年的裝卸工作并沒有讓李蓬勃感到滿足,當從小喜歡車的他聽說流機大隊要招募拖車司機后,他第一時間報了名。 “從小就喜歡車,工作之后也去考了駕照,買了車,平時就愛研究車,所以能成為一名拖車司機我很高興。 ”
開拖車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這個李蓬勃很早就知道,可是讓他意料之外的是,自己整整學了3個多月。 “很不適應,非常不適應,尤其倒車時,拖車和普通車的方向是相反的,要想調整過來太難了。 ”跟著老師傅當學徒,從最基本的開始學,心里想著師傅教的技巧,慢慢練習,慢慢琢磨。只用了一年的時間,2018年,李蓬勃便在青島港集團技術大比武牽引車項目中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要不是獲得了第二名,這次轉合同制,我應該一開始就被否決了。”李蓬勃告訴記者,自己目前還只是一名初級技工,如果不是在比武上取得了第二名,獲得了積分,按要求自己并沒有太多機會。 “所以我很感謝集團給我們工人提供了大比武這個可以展現自身能力的平臺,自己也很幸運能夠抓住這次機會,不斷提升自己,再加上現在身份有了轉變,覺得工作上更有干勁了! ”
轉為合同制已經一個月了,李蓬勃表示,接下來自己還是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斷往前沖。 “工作了10多年,青島港對我們來說就像我們的家一樣,尤其最近這一個月,感覺自己更加‘名正言順’了,作為一名拖車司機的新手,我要不斷學習,多積累經驗,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拖車司機! ”憧憬著未來的工作,李蓬勃的話語里充滿信心。
/心聲/
讓更多農民工有了盼頭
“前年買房,去年生女,今年轉制,我一個沒有學歷的農村娃扎根海港,成了我們安丘老家談論高考之后又一熱議話題。 ”QQCT操作四大隊輪胎吊司機林龍龍說。 “以前我是個漁民,天天風里來雨里去,來了港口,不僅干活掙錢,還有崗位練兵、技能培訓,今年又轉為合同制,讓我們一家人都覺得溫暖、踏實。”董礦公司裝卸工閆峰說……伴隨著9月的微風,走在大港的作業現場,眼前看到的是職工滿臉的笑容,感受到每個人的工作熱情,大家紛紛將“轉合同”作為“加油站”,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身港口發展。而對于這202名農民工來說,經濟上得實惠、身份上得認同、情感上有歸屬、生活上有盼頭,集團激勵政策讓他們多年來的期盼如今一舉實現。
“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以來,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加大職工關懷力度,在廣泛聽取職工意見建議,充分調研基礎上建立農民工轉合同制,202名優秀農民工通過公平選拔,順利轉為集團合同制。 ”作為當年第一批由農民工轉為合同制員工的山東港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裝卸大隊副隊長皮進軍,對這件事情更是深有體會。他表示,農民工隊伍是港口生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力量,直接關系裝卸效率和服務質量。今年,經過農民工個人申報、基層評審、初選結果公示、集團審核四個步驟,這202名農民工將和山東港口青島港正式員工享受一樣的政治待遇和薪酬待遇。“同時,這對其他還沒有轉成合同制的農民工也是一種激勵,大家都覺得更有盼頭了,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轉為合同制。 ”皮進軍說。(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文超)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