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晚上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靈感來自北宋卷軸畫《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宋 王希孟故宮博物院藏
一場青綠色彩創作的交響樂
《千里江山圖》是王希孟18歲時作品,也是唯一傳世的作品。關于他的資料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畫家,生卒年代不詳。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后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后一代藝術帝王宋徽宗趙佶慧眼識珠,得到親傳。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
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惜年壽不永,20余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青年才俊。
《千里江山圖》是王希孟的“千古絕唱”。王希孟則憑借《千里江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作品為長卷形式,全卷畫面表現了綿亙山勢,幽巖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游艇,橋梁水車,茅蓬樓閣,以及捕魚、游賞、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動。
從“序曲”到結尾,王希孟仿佛在用青綠色彩創作一場交響樂。
試想,當宋徽宗第一次緩緩打開卷軸,看到面前這幅絢爛的“江山圖”時,應該是非常激動的。
畫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綠重彩,用石青石綠烘染山巒頂部,顯示青山疊翠。江河勾出水紋,與沒骨色彩形成反差對比。全圖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是青綠山水畫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畫中遠近山水,氣勢開闊,村舍集市、漁船客舟、橋梁水車和林木飛禽,筆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綠重設色,表現了山河秀麗。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單霽翔詳解《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是誰?
《千里江山圖》上并沒有王希孟的署名,“希孟”二字出自卷后隔水黃綾上蔡京的題跋: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跋文大意為:
政和三年皇帝賜給我這張畫,希孟當年18歲。
之前在畫院里做學徒,后來被詔入文書庫。
他曾經多次給皇帝獻畫,可是都不算好。
皇帝看他是個人才,有可造就的地方,就親自指點他,不到半年就畫出這幅畫。
皇帝很贊賞,就把畫賜給了我。
而“希孟”姓王,目前僅見于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標題寫的畫簽和他的朋友宋犖所做的《論畫絕句》。
宋犖詩云:“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 后有附注:“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傳,經年作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余,其遺跡只此耳.......”
關于作者的名字,我們現在只有這兩條“文獻”可考,但是梁清標和宋犖到底怎么考據的,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目前還沒有找到第三條有關希孟的生平資料,所以大家就按梁清標所說,叫這個少年為“王希孟”。
在絲絹上作畫
五代到兩宋末這一時期,繪畫發展速度很快,同時帶動了工具和材料的變化。
五代之前,古人使用最多的是天然墨——石墨。
宋代完善了制作松煙墨的工藝,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書畫的表現力也得到大大加強。
宋代出現了雙絲絹,尤其是北宋畫院形成后,細致繁密的畫風形成其時風尚,因此對畫紙畫絹就有進一步的要求。
宋人在唐人制作熟絹的基礎上增加了捶洗、軋蠟、上漿等工序,制造出了細密、柔韌的熟絹以及雙絲絹。
雙絲絹是經線兩根一組,間隔有一絲空隙,緯線單絲,緯、經交織時一沉兩浮,也有人說只有兩沉兩浮才是雙絲絹。
雙絲絹的使用高峰在明代中期,但元明時期的絹比宋代的粗松,到清代又變回單絲絹。
《千里江山圖》全圖就是使用整匹絹制成,畫芯和后跋的材料一致,都是雙絲絹。
畫芯在厚涂色的作用下保持了經緯絲的平直性狀,跋的用料比畫芯稍差。
后世明清時代裱補部分則用的單絲絹。
以色寫意后世難超越
中國繪畫與西洋繪畫那種色彩造型觀察方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強調的是以色寫意。
在明代以前,中國繪畫幾乎不使用“調和色”,而是只采用厚涂和罩染的復合色。
前者從先秦到唐宋大多見于彩繪器物、石陶、墻壁、絲帛以及紙張,厚涂多用礦物細粉。
后者多見于敦煌手卷以及各類紙絹繪畫,比如用花青膏、淡墨先做暗影再罩染。
《千里江山圖》在整體上把握了一種博大崇高的藝術美,由表及里,開合自如,細節處顯示出了很強的寫生功底,山石樹木、村舍農人、船舶蘆蕩相互之間各有聯系。

在整體上,利用水面和遠山,舟橋和人的勞作關系很好地連接了全卷而沒有斷線,局部又很好的呼應了整體,這在后世的長卷中是很罕見的。
青綠山水其實是再現了仲春時節植物蔥蘢的狀態。山坡崩落的浮土上新出的嫩芽,以及岸線崩落泥土后草甸與泥土的截然對比,在自然界比比皆是。

山石部分則采用了披麻皴、解索皴的復合方法,這是兩宋畫家繪畫山石的常用方式。

淡墨起稿,層層皴染,點染青綠后,又以淡墨及花青勾皴,各色山水遠近有別。
從筆端痕跡看,繪畫技法并不是十分老到,但貴在顯示出幾個特點:
一是全卷的山陰和山陽都按照山石的結構皴染;
二是在陡峻和緩接的地帶,畫中的皴法是變換的;
三是全卷的山體嶺、峰、谷、崖、坡并不是臆造出來的,整體給人的感受自然而流暢。

此種氣象在宋代之后就很少見了。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天水一朝。”
自夏商周三代到北宋時,中國社會已經延續三千多年,北宋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
在經歷了漢唐的盛世張揚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蕭瑟之后,宋人希望充分認識到世界、社會、自然和人之間的關系,這種思辨的結果就充分反應在了北宋社會的方方面面。
通過思辨,北宋在對于自然的認識層次上有了超越前人的概念,對于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認識。
這些反映在山水畫上,造就了構圖宏大、筆法嚴謹,意境高曠清遠的整體特點,產生了一種崇高的藝術美,這種美源于對于自然的崇拜與敬畏。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