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夼村村容村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每年9月,都是王銘強最忙碌的時候。“村里的大棚獼猴桃、丑橘需要采摘,合作社的五彩玉米也到了收獲的季節,還得忙著聯系銷路……”作為萊陽市姜疃鎮上夼村支部書記,王銘強幾年前就放棄了外出創業的想法,在村里專心帶領村民致富。
“以前村里要啥啥沒有,守著薄田靠天要收成。現如今,村里的大棚園區和特色種植產業遠近聞名,家家戶戶收入都有了大幅提升。”王銘強道出了小山村“蝶變”的原因。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萊陽上夼村,站在村頭向西望去,雨后初霽的天空,湛藍無比,潔白的云朵下,一排排瓦房干凈整潔。村前流淌的小河清澈見底,成片的五彩玉米傲然挺立,各種水果和蔬菜大棚格外顯眼。在這里,自然的美景與和諧的民居組成了一幅和諧靜謐的水墨畫。
小村莊的精彩“蝶變”
提起農村,很多人都會把它與“破、舊、臟、亂”劃等號,人居環境差,經濟更落后……曾經的上夼村也是這樣。老村民王寶成感慨地說:“當年是真窮,房屋破舊,山路坎坷,家家戶戶窩在山溝里,靠著一畝三分地過活。”
村里的黨員干部一直帶領大家尋找解決溫飽的辦法。然而,由于交通閉塞、產業落后、地方偏僻,到21世紀初,村民們都還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
“蝶變”發生在2018年。王銘強和村干部對村里的情況進行了梳理,上夼村三面環山、地勢獨特,適宜種植水果。但因村莊青壯年勞動力少,多山地,很多土地資源無法充分利用。為此,村黨支部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成立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流轉出土地400余畝,建設了五彩玉米基地、向日葵基地、旱稻基地、丑橘大棚等生態農業產業區。村莊還積極探索獼猴桃、日本皇后葡萄、春蜜油桃等多種高品質水果的種植,提高土地收益。
一個個項目逐一落地,給村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王銘強告訴記者,收益最大的是村里的優質油桃園項目,在鎮黨委、政府幫助下,著力提升油桃的高端品質和知名度,力爭將上夼油桃打造成與萊陽梨齊名的地理標志。今年,村支部邀請旅游觀光團到果園實地采摘,體驗農事樂趣,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實現增收5萬余元;同時依托互聯網累計在網上發貨賣油桃5000余件,實現了增收10萬多元。
“綠水青山”的厚重底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夼村始終把生態振興放在重要位置,堅持將綠色作為服務村莊發展最亮麗的底色。
近兩年,根據上夼村的獨特優勢,村支部不等不靠,以新農村建設契機,結合村莊現有的經濟結構、資源配置的實際情況,按照“由急到緩,由重到輕”的原則,配合鎮政府對村莊建設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規劃,協助村莊對村內水渠河道進行了清理改造,加大了水體周邊凈化綠化,改變了村莊河道堵塞、污水橫流的情況。為進一步改善水質,提升水域生態活力,村支部還聯合鄉村振興服務隊將2000余尾魚苗無償投養到上夼村村西河域中。
村莊還聘請了國內高端設計院所和市園林處專家對村莊綠化進行高標準整體設計,園林專業技術人員到上夼村現場指導綠化栽樹,規劃布局。如今村莊種植了紅葉石楠、廣玉蘭、海棠、楸樹等優質苗木3萬余株,還安裝了休憩用石板凳。
“綠樹陰濃夏日長,笑顏倒影入坡塘”,穿村而過的河水在村里潺潺流過,河道邊的綠樹與石凳上交談的老人們構成了一幅和諧的鄉村畫卷。
村路變為“黃金道”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上夼村這個小山村,之前全村都是狹窄泥濘的泥土路,進出村莊只能通過鄰村的一條道路,村民們戲稱為“上大川”。在當地鎮政府的支持下,村莊積極爭取各項政策資金,投資400萬元,高標準建設了長2.5公里、寬12米的萊高路至村里的連村路,打通村莊對外交通的重要“生命線”,對村東1500平方米干路進行了硬化,并漿砌了排水溝,修整了路邊石。河道旁還鋪設上了村莊特有的石板路,成為村民茶余飯后的散步場所。
從土路到水泥路,從土胚房到堅固平房,從泥濘小路到精致小橋,從破爛不堪的老村委大院到新三層的村民活動場所以及現代化的健身文化廣場,對比呈現出了上夼村現有的美好生活。
對于未來的打算,王銘強胸有成竹,下一步,村里將把村南原有水庫進行擴建,把河道進行疏通,讓河流繞村而行,同時對周邊景觀進行設計打造,發展可休閑垂釣、戶外游玩的旅游業,實現農民增收。“最終目標是要把上夼村打造成既有傳統村落的古風古韻,又兼容現代化美墅的風格氣息,同時又有產業經濟為保障,成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鄉村。”王銘強信心滿懷地說。(YMG全媒體記者 高少帥 通訊員 劉海濤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