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電影專資辦數據,截至7月20日22點,全國單日電影總票房為346萬元,其中新片《第一次的離別》票房150萬領跑,重映老片中則是《誤殺》59萬最高。
《第一次的離別》2019年2月入圍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影片《第一次的離別》取景于新疆沙雅縣,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緣,塔里木河貫穿其間,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第一次的離別》讓我們得以在大屏幕上目睹南疆的風土人情。
沙雅是導演王麗娜的故鄉,她熟悉這片沙漠上的綠洲,對這里的人們和風物充滿情感。《第一次的離別》脫胎于導演先前拍攝的紀錄片,故事取材自孩子們的真實生活,經過導演的重構與劇情化處理,真實與虛構彼此滲透,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詩意。
影片中的故事從夏天延續到了冬天,其中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秋天。這讓整部電影呈現為一種溫暖的金色。金色是成熟的棉花田的顏色,是收獲的玉米地的顏色,是三千年胡楊林的顏色,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顏色——金色是南疆的底色。不僅如此,影片的許多場景借助夕陽為整個世界溫柔地勾上了羽化后的金邊。
影片中大量全景鏡頭的使用復現了沙雅的壯闊寬廣,延伸的地平線分割天地,空間還沒有遭到建筑物的切割,視野一覽無余,仍然是前現代的連續性的空間。
影片中的鄉村生活也充滿著前現代農耕文明的質樸與詩意。在買馕回家的路上,艾薩隨手從頭頂摘下幾顆葡萄,和略干的馕一起吃下,這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在金色的棉花田里,凱麗比努爾一家五口正在進行秋季的采摘,孩子的父親清唱出飽含愛情和憂郁的歌謠,這是日常生活中的浪漫。路燈還沒有修到這里,城市的工業噪音也還沒有傳來,陪伴他們的只有日光月光,蛙鳴蟬噪以及偶爾夾雜的幾聲犬吠。這些時刻被攝影機以優美的構圖記錄下來,還原為生活本身的節奏。
影片中兩個孩子的家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但導演有意淡化戲劇沖突,用孩子們的小悲喜作為影片的結構。他們經歷著生活中的煩惱,艾薩在校園之外需要兼顧家里的農活和照顧患病的母親,凱麗則擔心自己的漢語成績以及父母的婚姻狀況。但生活中除了煩惱,小羊的成長,足球賽的精彩射門,胡楊樹上的談天,和家人一起的溫馨時光也構成了孩子們日常的歡喜。
鄉村生活意味著一種朝向過去的田園傳統,學校生活則指向一種現代的充滿規劃性的未來。
艾薩和凱麗在課堂上通過散文、詩歌學習離別與思念,他們也需要在生活中面對離別與思念。影片中的離別作為母題,不僅意味著與外出務工的哥哥、住在療養院的母親、前往庫車的凱麗一家、走失的小羊的告別,也在象征層面上指涉了對新疆傳統農耕文明的告別。盡管懷揣不舍,在孩子們心中,也朦朦朧朧有著一個對現代化未來的期待。無論是凱麗畫上的火車,還是艾薩作文中的火車,對火車這個現代性最具代表性能指的想象賦予了他們一個充滿前進方向的未來。但在關于未來的具體籌劃中,兩個孩子依然渴望在長大成人后回到故土,成為醫生或干部繼續幫助家庭和伙伴。
這部影片雖然是一部新疆電影,但它非常克制,放棄了對少數民族生活奇觀化、神秘化的展示,而是將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在人物的對話、表情、動作上,充滿了對普通人的關照。可以看得出,導演是真誠地想做一部聚焦于人、聚焦于日常生活詩意的電影,它與民族和地域無關,因為無論我們身處何地,分享的都是共同的情感。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