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囤積食物、錢財以延續生命,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研究者發現人們的囤積行為開始呈現出 “數字化特點”,它允許個體不受空間限制,保存大量數字文件,如電子照片、郵件等。個體開始呈現出日益增長的 “數字囤積”( digital hoarding) 行為。

01.
數字囤積癥的那些事
●什么是數字囤積?
數字囤積是指數字文件的積累致使個體降低目標檢索能力,最終導致個體的壓力和混亂 ,它強調數字文件的繁雜和累積對個體工作生活的影響。
●其通俗表現行為
訂閱上百個公眾號,關注上百個 UP 主,每日接受消息轟炸;找資料下載的時間是閱讀觀看的幾倍,下載之后便不想打開;在各個平臺收藏了幾百條文章和視頻(收藏夾吃灰遼),多數都沒有點開過;或是,凌亂的電腦桌面。
這些如今看來十分平常的行為常被稱作數字囤積癥(digital hoarding)。相比于現實中的囤積癥狀,數字囤積癥由于較為隱性,常常不會顯著降低生活水平。
●全球首例數字囤積癥患者
刷抖音看到某主播的分享的生活妙招、美食做法、養生秘籍、學習筆記等,當下感覺這以后自己也能用的上,于是就點了收藏。
久而久之就下意識的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到最后發現自己一樣沒用過,而且突然發現手機越來越卡,內存也不夠用了。

02.
數字囤積癥的影響因素
●影響思考、計劃
積壓的文件和數據會帶來整理壓力,占據大量儲存空間,讓設備存儲永遠不足。望不到頭的收藏清單和待看也會催生焦慮感。(有無同感?)
和現實空間一樣,大量的文件和任務都被儲存在大腦額葉,一旦信息過載,就會影響思考、計劃,并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

●與依戀焦慮的那些關系
依戀焦慮會增加個體的數字囤積行為,也可通過增加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或情緒調節困難水平導致個體的數字囤積行為,或通過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和情緒調節困難的鏈式中介作用對數字囤積行為產生影響。
●為什么不愿意刪除一些數據?
研究指出,不愿刪除數據的囤積者大概是把這些東西“擬人化”了——怎么忍心讓一個活物在回收站里被清空呢?
人們很抗拒處理掉自己珍視的數字財產——也許是因為人們把這些物件“擬人化”了,把無生命的物體當作了有思想和感情的東西來對待。
其實有些數據不是你主動囤積的,它們或許有我們的生活軌跡:去過哪兒、關心過誰、他們的愛吃、愛用的東西是什么……

03.
如何緩解數字囤積癥?
? 清理原則:斷舍離
斷:當下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沒用的。
離:放棄對一些回憶的迷戀。
? 收集真正喜歡的東西
找到你感興趣的東西,收集真正喜歡的東西。當然也不要一下囤太多,限制同類數據的囤積。
? 集中注意力
數字囤積癥患者注意力分散,養成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著眼當前要做的事。
? 善于分類
分類建立收藏夾和文件夾,便于快速查找,大雜燴的實踐或海里散落的文件往往沒有規律,無跡可尋。

生活并沒有那么難,只是我們想要的太多,才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把該刪除的刪除,該卸載的卸載,把對自己生活沒有用的東西清理出你的生活。數字空間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提高現實空間的質量,生活,工作,學習,讓人成為主體,而不是數據的奴隸。(來源 |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