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讓傳統遇見創新,讓創意遇見美好,讓手造走進生活。
按照山東省委宣傳部等部門部署的“山東手造”推進工程的具體要求,為推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啟動。
“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歡迎手造行業從業者、手造文化愛好者以及廣大熱愛創新、創造的社會各界力量踴躍參與,共同激發手造創新熱潮,促進手造產品與數字科技、智能制造、金融、新材料應用、新消費等深度融合,讓手造文化賦予這座城市一份新的人文內涵,讓手造產業為這座城市注入一股新的發展活力,讓青島這座品牌之都擦亮“青島手造”新品牌。
關于“青島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即墨區文化和旅游局社會文化藝術服務中心負責人史祖津,聽他講述對于青島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史祖津
即墨區文化和旅游局社會文化藝術服務中心負責人

張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歐的鳥籠進了京;
官莊的竹編、窩洛子的缸、葛村的榼子走四方。
在即墨各地,廣泛流傳著各種關于非遺的順口溜。如上邊幾句,講了即墨的6個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目前即墨區共有各級非遺項目72個,柳腔、花邊(作為魯繡一個品類)等4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墨大歐鳥籠制作技藝、釀造酒傳統釀造工藝、發制品制作技藝等11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區從72個非遺項目中,遴選出即墨花邊、黃酒制作工藝、春寶發制品制作技藝等33個非遺項目推薦加入“即墨區手造產品項目庫”,重點培育。
歷史悠久,特色明顯。即墨歷史悠久,東臨黃海,依靠獨特的區位優勢,許多項目發展時間早,成熟度高。像發制品制作技藝最初始于頭發梳理加工,編制榨油的油墊,隨著市場拓寬,促使頭發加工業形成有濃厚傳統技法且頗具規模的頭發加工鏈,依附金口港的南北通商貿易,產品銷售到南洋、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再比如,1910年,即墨藝人引進意大利花邊在當地生產,并結合即墨本土編織、刺繡的特點,在工種、針法、圖案上不斷創新和改進,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即墨鑲邊。通過百年的傳承發展,“即墨花邊”已成為中國傳統織繡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集鎖、織、編、纏、拉、露、鑲等20多種工藝、80種針法于一體,是花邊編織與手工繡花的完美融合,成為中國織繡文化的典型代表。
市場規模大,產業化程度高。“千年商都,泉海即墨”,即墨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品牌生長的沃土。即發集團生產的高檔假發(男發塊),每年生產40余萬頂,占世界市場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產品銷往美國、日本、德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1年出口總額達3500余萬美元。山東即墨黃酒廠有限公司是“中華老字號”企業,以生產經營“即墨”牌即墨老酒聞名國內外,自2009年以來,企業各項經營指標年均增長20%,納稅額平均占即墨全部黃酒企業納稅總額的90%以上。大歐鳥籠制作技藝是省級非遺項目,目前移風店鎮大歐戈莊村是江北最大的鳥籠加工專業村,全村90%以上的村民從事鳥籠加工、制作和銷售,年產值達4000余萬元。在即墨東部沿海,漁業發達,物產豐富,域內有海產品制作、田橫糈糕等傳統面食及田橫豆面燈等一系列技藝類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也比較好。
助力東西協作和鄉村振興。最近幾年為貫徹落實中央脫貧攻堅和西部大開發決策,做到“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即發集團相繼在貴州、甘肅等地區設立加工分廠。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大歐村變身成“淘寶村”,鳥籠生意越做越大,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美、法、新加坡等海外地區。依托豆面燈非遺項目,即墨田橫鎮南蘆村和楊哥莊村各建立了一處豆面燈扶貧就業工坊,讓豆面燈從“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幫助經濟困難人群學習傳統技藝,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加強引領,助力手造企業發展。今后即墨區將在非遺保護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根據《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關于發展文化產業的扶持意見》,將自然山景、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原生態園林以及老街、老工業區、老廠房改造成為文化產業項目,按實際投資額(不含財政補助資金)給予扶持補貼。二是搭建平臺推進手造產品展示。引導手造企業積極參加展會、交流會,開展產品推介。依托即墨古城、青島藍谷等重點區位和景區,舉辦相關活動,引導企業參與活動,提升即墨手造產品知名度。開展“非遺在社區”“非遺進校園”“山東手造”進景區等各類公益展示活動,為項目后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加強手造產品宣傳推廣。依托“即墨文旅”微信公眾號、“嗨即墨”抖音號、“嗨即墨”視頻號等新媒體,推出“山東手造”專欄,擴大即墨傳統手造產品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趙振宇 王恬恬 張倩 通訊員 于敏 李梅)
責任編輯:郝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