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讓傳統遇見創新,讓創意遇見美好,讓手造走進生活。
按照山東省委宣傳部等部門部署的“山東手造”推進工程的具體要求,為推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啟動。
“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歡迎手造行業從業者、手造文化愛好者以及廣大熱愛創新、創造的社會各界力量踴躍參與,共同激發手造創新熱潮,促進手造產品與數字科技、智能制造、金融、新材料應用、新消費等深度融合,讓手造文化賦予這座城市一份新的人文內涵,讓手造產業為這座城市注入一股新的發展活力,讓青島這座品牌之都擦亮“青島手造”新品牌。
關于“青島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青島市城陽區文化館館長張亮亮,聽他講述對于青島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張亮亮
青島市城陽區文化館館長

城陽區有著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底蘊。現有區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2個,市級29個,形成了以國家級項目胡嶧陽傳說為龍頭的、以省市級項目為主體的、以區級項目為補充的發展格局,為打造“山東手造”品牌提供了強大支撐。
城陽區手造項目眾多,既有在全省、全國乃至國外部分地區有較大影響力的上馬剪紙、劉氏泥塑、辛氏鍥金畫等優勢項目,也有富于地方特色、薪火相傳的黑陶制作、盤扣、喜盒子、紅陶榼子、布藝老虎、蓋巾花邊、漁網編制等傳承歷史悠久的民間手工藝;有始終堅守古法傳承的孫氏古琴、古法旗袍、木船制作、農具制作等工藝流程較為復雜的傳統匠作,也有諸多海產品和肉食品加工制作方面的項目。總的來說,在城陽區各級非遺項目中,手造項目超過30個,占全部項目數量的一半。
近年來,城陽區堅持保護與開發、傳承與創新并重的原則,大力挖掘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每年開展非遺普查、申報、傳習、培訓、展示等各類活動百余場次,使非遺保護利用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設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補助,每年投入30余萬元對部分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分別給予1萬元和5000元補助。開設《胡嶧陽傳說》講堂,編訂《嶧陽文暉》等課程教材,在學校“校本”課程中宣講,受眾學生近6萬人次。根據胡嶧陽傳記故事改編柳腔戲劇《胡影尋父》《胡影求學》等在基層巡回演出百余場,深受百姓喜愛。2021年,4個項目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5個項目入選青島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入選數量居全市第一。東流亭社區作為“非遺在社區”試點單位,被評為全市“非遺特色社區”,并獲評山東省文化生態名村,成為青島市唯一上榜單位。胡氏鹵水豆腐和流亭大饅頭,獲得“山東非遺美食60強”。《福祿壽喜》盒子”獲評山東省非遺文創大賽文化產品。在山東省傳統技藝類優秀短視頻大賽等各類比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
近期,城陽區將圍繞手造工程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建立“山東手造”城陽區非遺項目庫。安排專人對全區78個非遺項目進行調查摸底,初步建立“山東手造” 城陽區非遺項目庫,列出包含古琴制作技藝、周氏流亭豬蹄制作技藝等相應目錄30余個。
大力推進“非遺工坊”建設工作。根據非遺工坊認定條件,依托我區傳承發展較好的非遺項目,整理提報劉氏泥塑、萬氏古法手工旗袍制作技藝等10余個項目。
積極參與手造創新設計大賽。按照“泰山杯設計杯”山東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相關要求,認真理順手造產品和項目的基本情況和目錄,廣泛發動各類非遺項目積極參與,并建立參賽作品明細文檔,征集辛氏鍥金畫、肖氏核雕等參賽作品20件以上。
加強手造工程資金保障。全年計劃投入30余萬元對相關非遺項目進行扶持,開展手造進校園、進景區,推動手造項目落地轉化。
下一步,城陽區將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續開展“山東手造”推進工程相關特色活動。同時,通過專題推介、線上宣傳等形式,擴大山東手造影響力和美譽度,實現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趙振宇 王恬恬 張倩 通訊員 于敏 李梅)
責任編輯:陳海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