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青島行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中。
今天起,為您帶來“青島首屆手造節·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獨具匠心。

曾經的街角,不是咖啡館,而是一個個裁縫鋪。但現在,可以量體裁衣的“裁縫”變得越來越少。但總有一些人,堅持著初心。

縫紉機的踏板有節奏地上下踏動,機頭上的針尖像小雞啄米似的不停地啄著,線梭在機頂上來回旋轉,布料像是行云流水般飄忽不定。坐在縫紉機前的這位年輕人叫做王瑤。

王瑤是一位服裝定制師,通過別有新意的剪裁設計,將匠心糅合在上乘的料子里,讓著衣者無需多言便可穿出態度。
對于王瑤,這是熱愛,也是傳承。

進入這一行,王瑤深受母親影響。母親年輕時就是一位裁縫,王瑤因此從小就對服裝制作充滿興趣,經常用各種布料給自己的娃娃做裙子,并立志要有一家屬于自己的服裝店。
王瑤并非學服裝設計出身,但由于內心的“服裝夢”始終未曾磨滅,大學畢業后便去往全國各地找專業的師傅系統學習。

裁縫技藝的學習很是枯燥,既耗時又費力。起初,裁剪的不到位、針腳的不均勻、成衣效果的不理想讓王瑤很受打擊。在這個階段,很多與王瑤一起開始學習的同學都紛紛選擇了放棄,但她卻未曾動搖過,而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朝七晚九,一年365天,她幾乎天天與布料相伴。經過三年苦學,王瑤逐步掌握了量、算、裁、縫等一系列技術,最終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服裝定制店。
成衣制作非常復雜,需要經過多項步驟。首先是列大綱,一期需要出幾套衣服,版型、面料和色調都需提前定好,這不僅需要設計師要有良好的審美,還需了解流行趨勢。

其次是打版,設計師通常進行平面打版或者是用白坯布進行立體裁剪,從而更直觀地來感受衣服的形態。之后扯料子、量身型,再將布料進行熨燙,根據紙樣劃線裁剪,最后再經過縫制,一件完整的成衣才算制作完成。

一件服裝的產出,離不開設計師的匠心巧思,更縫滿了手藝人的心意精力。心中有夢才能不彷徨,愿生活中的每個你都有夢可追,奔赴在自己的熱愛里。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寧曉寒 趙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