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螃蟹、海蠣子、海螺……除了這些海鮮之外,青島人的餐桌上還有一種海鮮十分常見,那便是海蜇。老醋蟄頭、白菜拌蜇皮的味道每一個青島人再熟悉不過。隨著大暑臨近,被譽為“海蜇第一村”的嶗山區王哥莊街道黃山村的村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刻。7月20日上午,記者來到碼頭,親眼見證了海蜇從捕撈上岸再到蒸煮加工的全過程。
近半數村民從事海蜇捕撈
早晨5點半,天剛亮,林澤林就和其他兩位漁民一起,做好了出海捕撈海蜇的一切準備,駕船駛向兩海里外的海蜇捕撈區。在他們身后,還有近20艘同樣的漁船,每艘船上都有2-3名漁民,他們大都是黃山村本地村民。據了解,漁民駕駛小船從碼頭到捕撈區域只需要15-30分鐘,根據經驗,大家要在海水由退變漲或者由漲變退的時機進行捕撈,這個時機水流較緩,容易捕撈。
嶗山區王哥莊街道黃山社區坐落于山海之間,自然環境優美,這里的居民世代以漁為生。尤其在嶗山頭以北的海域有一條自然形成的海底深溝,是海蜇繁衍、生長的聚集地,依靠家門口的這筆資源,黃山社區有近半數居民從事海蜇捕撈,可以說,海蜇的捕撈加工已經成為當地漁民世代傳承的技藝。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村里人基本都一起上陣出海捕撈海蜇。我們撈海蜇都需要專門的捕撈證,證拿到手后,就可以開始撈海蜇了。 ”林澤林說,今年是從7月15日開始捕撈的,但是因為前幾天一直下雨,也沒敢出海。 “下雨天,海上風浪大,雖說海蜇是在近海捕撈,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也不敢輕易出去,今天天氣比較好,大家一大早就出發了。 ”
單船一次能撈3000多斤
在漁船上,記者看到了專門用來捕撈海蜇的漁網,“我們每個人一個網,一網下去就是一只海蜇,如果遇到個頭比較大的,可能得兩個人才能撈上來,但是大部分海蜇都在100斤左右,一個人就行。 ”據林澤林介紹,這些漁網的網口大小都在17-18厘米之間,漁民們也嚴格按照區漁業局有關部門要求,堅持采用網口大的漁網,這樣大家在捕撈時就能有效避免小型海蜇、魚等被誤捕,不會影響其他海洋漁業資源。
上午9點,漁船開始陸陸續續返回碼頭,看到漁民臉上的笑容,記者便知道,這次收成一定不錯。 “這一趟撈了差不多30只海蜇吧,每只都得有一百多斤! ”林澤林告訴記者,這是第一趟,根據海面情況,每天大概出海2-3次,第二趟基本要12點半左右出發。 “我從1987年就開始干這行了,說實話,這個活確實挺累的,一趟下來得出不少汗。 ”帽子、墨鏡、圍脖、長袖、長褲……記者在岸邊看到,每一位漁民都是全副武裝,做好了防曬措施。“這是每年最熱的時候,在海上一撈就是一兩個小時,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曬傷。 ”林澤林說。
海蜇分離“火候”很關鍵
回到碼頭后,漁民們并不急著上岸,而是緊接著開始一項更為緊迫的任務——在船上對海蜇進行手工分離。只見,漁民們把海蜇平攤在船甲板上,然后動作十分嫻熟地分割出海蜇的各個部分。“我們要把海蜇分解成五個部分:海蜇里子、海蜇腦子、海蜇頭、海蜇爪以及鮮海蜇,然后將它們浸泡在明礬的池子和鹽水桶中。”林澤林說,這項工作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如果忙不過來,家人們也都會到船上幫著一起分離。 “這幾個部分一定要在捕撈之后盡快分割出來,如果不及時處理,海蜇很快就會死掉,尤其是其中最值錢的海蜇里子也會隨著海蜇死亡而變質,無法食用。
鮮度好、無泥沙、口感爽是黃山海蜇的一大特色,因為村子離著海蜇產區非常近,可以節省時間,再加上村民們多年練就的熟練分離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把所有海蜇快速分離,從而保證了海蜇系列產品的新鮮度與干凈度。 “就是這短短的時間,成就了我們黃山海蜇與眾不同的捕撈、加工和烹調方式,而且熟練掌握分離海蜇的技藝也相當有難度。 ”漁民們都表示,因為分離的過程中不能戴手套,所以大家都是在不斷嘗試才慢慢學會、適應的,尤其是嫁到村里的婦女們,一開始學著分離海蜇的時候,可沒少挨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