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海信與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市政府正式簽訂協議,將在未來兩年打造一套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統。這意味著海信在海外承建的首單智能交通集成項目進入實操階段。海信將從非洲開始駛入B2B產業出海的新航程。
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海信家電產品出海也是從非洲開始的。1994年,海信進入南非市場,從此開啟了國際化第一站,并迅速成為當地第一家電品牌。
從家電出海到代表中國智能交通技術標準開始系統性走向海外,海信在非洲市場的開拓無疑是成功的。而這份成功的背后,遠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出海‘一帶一路’,很容易便能賺到錢”。某種意義上,“一帶一路”是一個比歐美更難開拓的市場。企業要克服各種各樣不曾預想到的難題。作為海信埃塞項目經理,也是海信該項目首批抵達當地的工程師之一,陳效文在當地推動項目落地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
9個月拿下項目
2021年12月29日,在很多人正忙著準備慶祝2022年元旦的時候,陳效文經過12個小時的飛行后抵達了距離中國8000公里的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機場。
盡管彼時當地正在經歷一輪新冠疫情高峰,但陳效文還是在抵達后沒過幾天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考察當地的交通狀況。此前,由于疫情原因,海信智能交通工程師一直沒有機會親自到當地考察,而是一直通過線上方式與常駐當地的商務伙伴團隊溝通。
陳效文發現,“等”是在埃塞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常態。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人口500萬,是非洲最大城市之一,公交是當地最重要的出行方式。但由于客流量大、公交覆蓋率低、發車間隔長、調控不精準,每到高峰時段,當地交通狀況常常擁堵不堪、人車混行,乘客動輒就需等待30-50分鐘。

陳效文在埃塞俄比亞觀察當地公交車運營時拍攝的街頭一角。
但別看起點較低,當地政府對此次項目的要求可不低,輕輕松松就完成項目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事實上,為了提升市民乘車體驗,當地交通部門對此曾專門找咨詢機構出過一份近800頁的“診斷書”。而當地政府要求項目完成后,市民通過手機、電子站牌就能及時了解車輛到站信息,駕駛員的行為能被全程監控,如出現疲勞駕駛,車輛能自動實時報警。這與當前國內公交的智能化水平幾乎相差無幾。
項目在招標時也設置了較高的招標門檻,對企業過往業績、技術實力等有嚴格要求,比如“至少一項不低于1200萬美元的已驗收的項目。”在招投標過程中,海信與商務伙伴也想盡各種辦法了解當地現狀和技術要求,不斷優化方案,最終用9個月的漫長時間拿下了項目。
但這才是剛剛開始。雖然招標方案已經明確了對當地公共交通的優化提升方案,但要將方案落地并非照著圖紙蓋樓那么簡單,不僅要改進和新裝各種各樣的軟硬件,還要教會當地公交運營管理方如何使用這些智能化技術更好提升運營管理模式。正如陳效文所說,“從技術上解決這些問題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因地制宜”。
打造B2B產業出海“一帶一路”樣板
從家電產品到智能交通解決方案,海信在“一帶一路”市場開拓上又踏上了全新的起點。
海信網絡科技國際業務部總經理牟三鋼介紹,南非、西非區域、迪拜、印尼、泰國、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都是未來海信智能交通將重點布局的市場。而在中東歐地區,海信已在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推進相關項目。
埃塞俄比亞項目無疑將成為標桿和樣板。
盡管海信在家電產品出海的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借鑒和沿用,但二者之間的差異也十分明顯。“以前是直接面對產品用戶,可以說是賣產品,但如今最終用戶不是你的客戶,賣的是一種能力和方案。”一位曾經負責家電國際營銷如今負責商用顯示國際營銷的海信國際營銷人員如是說。這意味著營銷思路和服務思路全部都要發生轉變。
而這究竟將是一套怎樣的方法論,陳效文將通過埃塞俄比亞項目嘗試作出解答。(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孫欣)
青島日報2022年4月6日7版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