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青島行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中。
今天起,為您帶來“青島首屆手造節·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獨具匠心。

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
傳承千年的精妙技藝,亦或震驚寰宇的制造奇跡,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從來沒有褪去過光芒。

在每個傳統手藝的背后,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堅守。路好輪就是這樣一個“守藝人”,他從事葫蘆烙畫這門傳統的手工藝已有近八年的時間,在外人眼中他是一個沉默少語的人,但一聊起葫蘆烙畫他便侃侃而談。
葫蘆諧音“福祿”,象征福祿雙全。2003年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路好輪對葫蘆烙畫的愛一發不可收。在部隊的經歷塑造了他認真細致的性格,從葫蘆的選材到起稿、走線,再到渲染、上色、封油,每一步都是他與自己的較量。

雕刻初誰料,纖毫欲自矜。
僅是葫蘆選材這一步,路好倫要求就格外嚴格。選取兩年以上葫蘆,質感好而濕度低,壁厚且潤滑光澤;依形擇圖,根據葫蘆走向刻畫圖案。
在烙畫技法上,他也深有研究。電烙法,最考驗手藝人對火候的拿捏,65℃到70℃是最合適的溫度。色彩層層渲染,平衡之道,在細微之間凸顯。針刺法則略有不同,1針勾線、3針、5針渲染、7針打霧,針刺紋繡于葫蘆,更顯明艷生動。

作為一名轉業老兵,每當提到與愛國相關的題材路好輪就格外激動。在路好輪的家中擺放著很多愛國題材作品,他將愛國情懷深深地刻在葫蘆上,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敬意,守一方技藝,賀中華永昌。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趙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