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進入大賽專題,看青島手造視頻,上傳作品
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由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指導,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支持,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市總工會、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主辦,青島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島市手工藝協會、觀海新聞、智慧青島、齊魯工惠·青島行承辦的青島首屆手造節·青島手造創新設計大賽火熱進行中。
今天起,為您帶來“青島首屆手造節·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獨具匠心。

一把剪刀,幾張紅紙。紙隨剪轉,心隨紙動。
剪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剪紙藝術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李文玲,“十剪子”創始人,自幼因奶奶而結緣剪紙,奶奶所剪的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開啟了她一輩子的樂趣。從此,一把剪刀,一張紅紙,陪了她60多年。在2004年,李文玲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了“剪紙藝術大師”的稱號。

簡練而不失細膩,逼真而不失靈動。
剪紙,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極其復雜。剪紙功夫的深淺都體現在紙上面,拐角是否圓滑,圖案位置是否協調,稍有一點不到位都有可能影響剪紙的最終效果。
“一剪梅花開,二剪雙喜來,三剪天鵝叫,四剪蘋果笑,五剪吉猴鬧,六剪金魚躍,七剪蝙蝠到,八剪蝴蝶俏,九剪鯉魚跳,十剪吉祥滿園照。”
李文玲以自己六十多年來的剪紙經驗,總結出了“十剪子”放刀直剪法。一張剪紙有時需要上萬剪刀才能完成,而紙上的一個小圓孔甚至需要七八剪刀,極其考驗剪紙人的耐心與能力。

在剪紙時,講究“先外后內”,首先要剪外形,這時腦海中要先形成一個大體輪廓,剪制時技法要明快飽滿,線條流暢。
輪廓僅是剪紙造型的基本骨架,一個完整的剪紙,還需要各種細節,使之不斷充實、豐富、美化,這時就要進行所謂的“掏著剪”,先在紙上扎個洞,再將剪刀掏進去剪,剪波浪紋、剪鋸齒。“鋸齒”是剪紙的靈魂,考驗著剪紙人的基本功是否到位,一個剪紙的呈現是否生動,關鍵在于“鋸齒”上。
“以象寓意”“以意構象”是剪紙的要點,運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圖案精氣神,使剪紙生動傳神、夸張而歡快真實。
剪紙的題材廣泛、創意獨特,透露著時代印記,也展示著中華文明。

一只蝴蝶、一雙巧手、一段傳承。
60多年如一日,手藝人也是“守”藝人。在她心里,時代在變,但如同兒時奶奶手把手教她剪紙一樣,那份熱愛剪紙藝術的古樸初心,始終沒有變過。

掃碼了解更多大賽詳情
(智慧青島記者 寧曉寒 趙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