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5日訊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與民生福祉相連,與城市發展相系。2016年至2021年年底,青島先后實施改造907個小區。通過實施改造,消除了老舊住宅安全隱患、凈化了小區環境、更新了破損基礎設施、提升了小區價值,改善了約39.5萬戶城鎮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環境。2022年,青島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18個,涉及居民9.2萬戶。截至4月底,全市已開工283個老舊小區、82770戶,開工率達到85%。心有所念,急民所急,只為讓更多的城鎮老舊小區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實“人”這一根本,把好組織實施“方向盤”
在推進過程中,青島市堅持頂格協調,市級抓統籌,區級抓推進。健全組織領導、指揮協調體制機制,壓緊、壓實區市政府主體責任和區市長“第一責任人”責任。科學編制改造規劃和年度計劃,明確路線圖、任務書、責任狀,形成齊抓共管、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堅持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充分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領導作用,積極搭建溝通議事平臺,廣泛征集群眾意愿,精準了解群眾需求。根據群眾意見確定改造項目內容,實行“一小區一方案一小組”,讓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鼓勵居民全過程參與,充分發揮“監督員”作用。堅持施工“為民不擾民”,全力打造放心工程、惠民工程,確保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堅持建管并舉、注重長效,推行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共商事務、協調聯動的管理模式,對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分類施策,強化物業長效管理,健全老舊小區房屋專項維修資金歸集、使用、續籌機制,促進改造后的小區實現自我管養,防止“前改后亂”。
抓實“錢”這一關鍵,激活資金投入“動力源”
堅持因勢利導整合資源,采取大片區統籌平衡、跨片區組合平衡、小區內自求平衡、政府引導的多元化投入等投融資模式。為解決以往僅依靠區(市)財政投資改造的單一問題,2020年以來,在區(市)財政資金保障的基礎上,青島通過探索多渠道籌集資金約42億元。市財政安排專項補助資金約4.5億元,爭取中央資金約9.6億元,發行專項債券18.9億元,銀行融資貸款4.9億元,市場化及其他企業參與融資3.5億元,專營單位投入0.3億元,居民參與投資0.3億元。居民以舊換新空調300臺,安裝電熱水器5000臺、汽車充電樁100個、海潤水務純凈水直飲機15臺,加裝尼得科電梯289部。為鼓勵居民出資參與改造,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按照“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落實居民出資責任。比如:青島西海岸新區深入研究居民出資與改造標準掛鉤事宜,制定《居民出資與完善、提升類改造標準相掛鉤的暫行辦法》,圍繞參與率、支持率、物業覆蓋率等指標打分評選、競爭入圍,并采取居民出資越多、改造標準越高的激勵措施,引導居民出資221萬元,營造了小區居民積極參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良好氛圍。
抓實“政策”這一保障,打造激勵引導“助推器”
堅持政策引導、制度規范,先后出臺試點工作方案、技術導則、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驗收辦法、公積金支持改造、專營設施協同改造、示范項目創建、實施意見等10多份配套文件,其中允許提取本人或直系親屬公積金用于出資政策,得到住建部城建司社區處的肯定。比如:為鼓勵和引導我市專營單位參與改造,切實補齊城鎮老舊小區基礎設施短板,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城鎮老舊小區專營設施協同改造指導意見》,從平衡政企利益、企業之間利益的角度出發,明確了水、電、氣、熱、通信、有線電視等專業設施設備經營單位參與改造和分擔成本的責任,推動了全市專營設施單位同步參與改造。
抓實“成效”這一目標,推動建設宜居“新家園”
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推進改造過程中,著眼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督促區(市)征求居民“急難愁盼”的意見和建議,合理確定改造內容。按照基礎、完善、提升三類,對城鎮老舊小區及周邊區域的改造內容進行豐富和提升。特別是2020年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以來,在確定了基礎類改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居民需求和小區實際,增加了社區和物業用房、電梯、停車場、海綿城市、文化體育、無障礙設施等完善類內容;以“新城建”對接“新基建”,圍繞“智慧社區、智慧街區”建設,瞄定社區治理“硬件”“軟件”同步升級,有些項目還因地制宜增加了社區養老、托幼、助餐食堂、智慧社區系統等提升類內容。(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