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還在那兒》(節(jié)選) 朗誦:邴琴
月亮還在那兒
文/邴琴
中國人的情懷是帶著月亮般的陰柔的,向來,我們對月亮的詠吟多于太陽。月亮出現(xiàn)在詩詞歌賦里猶如草原上的繁榮花點滿目盡是。月亮的影子,猶如中國文人的衣袍袖影,起舞有姿,虛實玄華。
曾經(jīng),我們舉頭望月,低頭有思。月亮有兩面,一面給我們光亮,一面供我們抒情。每逢中秋月,月色總關(guān)情。月色如水,落成一片勻凈的沉默,讓寂寞美成美學。暮秋夢遠,光影如花般落在墻上,投下一幀幀園邊幽夢。
少年時,我的祈禱無以寄托,便將心事說給月亮,月華清瑩,溫柔如水,總覺得月亮最貼心最寬容,幽邃的靜謐能讓浮躁的心沉靜下去,時常覺得我暗戀的那個男孩某天走在月光下,應(yīng)該會為一縷月色清輝傳達的思念而偶一動念想起我吧?
那樣的時代,露天下的一起都是敞開的,月亮大家都有份,各訴各的心腸,各懷各的古今。同一輪月,幾番陰晴圓缺,對照幾番悲歡離合。只有月亮出入思動,貫穿古今。那時候的月亮多么重要啊,她是詩人靈感的源頭,是離人思念的眼神,是少年憂傷的出口,是情人熱烈的溫存。
而那些趁月如涌的往事是一些命運枝節(jié)的休止符,常常在多夢的夜里,喚醒黯然的邊角,觸發(fā)動情的瞬間。猶如流動的光,游動的魚,和子夜靜下去的海。這里面,總包含一些欲言又止和訴之不盡。我們都在時間的縱軸線上打了很多的結(jié),每一個結(jié)扣里都關(guān)著一個人,和一段往事。月下懷想,是安慰,還是失落。
古人賞月、祭月、拜月,必懷著精細的心情,焚香、品茗、飲酒、彈琴、吹簫,他們認為只有風雅事才與這皎白的月相配相得。月亮是古代人靈魂深處的高位。
大美女貂蟬娉婷拜月,杜麗娘月下思春,婉約派詞人李清照月依依滿西樓半箋嬌恨寄幽懷,就算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在月光下舞劍。
蘇軾把酒問天、問月,千古成絕,居遠思今蕩氣回腸。
戴進攜兩三小廝翻山越嶺汗?jié)褚卤?,在月下叩門,畫入《月夜訪友圖》,那聲響格外清泠動人。
月下憑風,山有山意,水有水情,細細品味才能體悟那份絢爛之極、樸雅莫爭。月亮有情無情,把多余的心放下,才能看見自己的世界有情無情。
這輪月無論是否有彩云追得,永遠高懸在那里。熱鬧或冷清,寵辱皆不驚,氣度雍容。她是最寬解曠達的心靈知音,氣醇意輕,是萬億年永恒的思緒凝玉。
某友人在嶗山腳下有處房子,在大風的夜晚,月明星稀,攜酒上山,與友人對坐山巔,迎風望月,衣袂飄飄,情懷滿襟。
這風骨雅趣,甚得我心。
(作者簡介:邴琴,1978年生人,作品散見多種報刊雜志,入選《老照片》等多種選本,出版有《愛你用一生作答——梁思成與林徽因》。系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琴島作協(xié)副秘書長。))
掃碼了解觀海文學社“記憶·中秋”有獎?wù)魑?/span>詳情
攝影:王建亮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