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020年,在青島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lián)和市關(guān)工委的大力支持下,17年櫛風沐雨,憑借不斷升級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青島晚報小記者團隊日益壯大。一批批小記者通過納新招募走入這個“高能少年團”,歷練出開闊的視野、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閱歷,又從這里躍入更廣闊的舞臺。翻開歷年小記者花名冊,那些熟悉的名字,燦爛的笑臉,是小記者團最寶貴的財富。
近日,青島晚報小記者團再啟火爆納新模式,四位曾經(jīng)的晚報小記者為團隊實力打call,分享了他們與青島晚報的故事。從他們的娓娓道來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記者團的涓滴日子都將匯聚成青春歲月里無法掩蔽的熠熠星光。
小記者為職業(yè)金字塔埋下首塊磚
王紹君
2003級小記者 青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影視家協(xié)會會員、知名導演

“從我小時候起,家里就一直訂閱《青島晚報》,那時我每天最快樂的事就是讀報。”王紹君自小是晚報的鐵桿讀者,2003年從報紙上看到晚報即將成立小記者團的消息后,她當即跟父母商量決定試一試。在編輯部通過一對一面試后,王紹君正式成為一名小記者,而她與青島晚報的緣分也就此締結(jié)。
“采訪動漫展是我的第一個采訪任務(wù),也是印象最深的。”王紹君在動漫展上認識了知名漫畫家貓小樂,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以和知名人士距離這樣近。“采訪中,他被我的執(zhí)著打動,我們成了朋友。后來我在學校辦動漫社團,他還免費來當導師。我前年結(jié)婚,他還送了祝福的漫畫。”
“參加小記者團的收獲真的太多了。”回憶往事,王紹君說,加入小記者團,文章不斷有機會在報紙上發(fā)表,老師開始讓她到講臺上給全班同學朗讀作品,“是小記者團讓一個班里的‘透明人’開始發(fā)光。”而通過采訪,她的語言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不斷增強。“我現(xiàn)在做了導演,從事的工作也和媒體相關(guān),小記者團的經(jīng)歷幫我敲開了媒體行業(yè)的門。”亞洲微電影藝術(shù)節(jié)金海棠獎、山東青年微電影大三紀錄片三等獎、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青少年影視嘉年華好作品獎、優(yōu)秀微電影導演獎……工作后,王紹君憑借執(zhí)導的作品拿下多個大獎。2019年,由她執(zhí)導的紀錄片《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后的故事》上映時,她成了坐在小記者對面接受采訪的那個人。
在王紹君看來,走到現(xiàn)在依靠的是人生路上每一步打下的堅實地基,而小記者團的經(jīng)歷就是她職業(yè)金字塔的第一塊磚。
過來人寄語:小記者們,珍惜每一次采訪機會,大膽問出你想知道的問題吧。
促進校車開通成就高光時刻
許晟偉
2007級小記者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生

9月的未名湖畔,微風陣陣,博雅塔倒映在碧波之中,這般怡人的景致,許晟偉已經(jīng)欣賞了三年。作為一名大四學生,學業(yè)愈發(fā)繁重,但他依然專門抽時間接受了記者采訪,因為這是關(guān)于晚報小記者團的采訪,在小記者團的點滴時間都是難忘的獨家記憶。
“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老師告訴我們可以報名加入小記者團,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就馬上報名了。”從平安路第二小學到青島超銀中學,再到直升青島二中,許晟偉參加了不少小記者團的重磅采訪活動。“當時我跟著晚報記者跑‘兩會’,見到了很多代表委員,印象很深。”第一次站到“兩會”會場,體驗民主參政議政,許晟偉便和小伙伴們干了一件大事——他們向代表委員們提出了開通校車的建議,并得到采納,開啟了島城青少年“參政議政”、參與城市管理、見證城市發(fā)展的實踐教育新模式。許晟偉第一次意識到,作為一名學生,站在晚報小記者團的廣闊平臺上也可以成就更有價值的事。
“在采訪活動中,我還認識了很多平時難以接觸到的人和事。”許晟偉說,初三的時候,他跟隨小記者團專訪了郭川船長,他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也給他帶來極大的鼓舞,人生閱歷就在這樣一次次的采訪中不斷得以豐富。
許晟偉認為,小記者活動培養(yǎng)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演講能力,讓他能夠勝任超銀中學學生會副主席一職,也能更從容地應(yīng)對當下的學術(shù)交流活動,這種影響是積極的、持續(xù)的。
過來人寄語:小記者團的弟弟妹妹們,年少時我們的閱歷、經(jīng)驗有限,所以,珍惜每一次采訪和活動的機會吧,從采訪中有所收獲,會給童年留下美好的記憶。
多彩活動中學會獨立思考
胡曉藝
2017級小記者 北京師范大學人文科學實驗班學生

2020年高考成績放榜后,青島五十八中畢業(yè)生胡曉藝以669分的好成績順利被北京師范大學錄取,成為人文科學實驗班的一名新生,也實現(xiàn)了面對面聆聽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講課的心愿。高中學段,學業(yè)忙碌且繁重,但她依然堅持陸續(xù)參與了小記者團活動,在小記者團的陪伴下,走過這難忘的三年時光。
“我是在高一的時候,通過班主任劉偉老師的介紹了解到青島晚報小記者團的,后來聽了一場小記者團帶隊老師‘蘭姐姐’的講座,對新聞工作很是向往,所以選擇加入青島晚報小記者團。”從腦海中梳理出那些參加過的活動,對胡曉藝而言并不是什么難事,因為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
在國際帆船比賽上,面對面全英文采訪外籍船員,詢問他們的生活作息,船體操作動作要領(lǐng),還親自上陣體驗了一下操作系統(tǒng)。在方所書店, 對話著名作家、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茅盾文學將獲得者張煒,探索創(chuàng)作“金線”,品味“釀出來的”文學,共享一場“文學盛宴”,為他蓬勃旺盛的靈感與創(chuàng)作力所折服……在不同的活動中,胡曉藝收獲了多樣化的知識,開闊了國際視野,更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也為成長注入全新動能,更游刃有余地面對學習和工作。
過來人寄語:晚報小記者們請抓住身邊一切可以嘗試的機會,開拓視野,不怕試錯,就可以收獲更精彩的體驗。
小記者活動幫他提升協(xié)作能力
李錦琨
2014級小記者 青島二中高一學生

雖然通過自招順利進入青島二中,但憑借中考裸分成績也能妥妥入學,在“盛產(chǎn)”學霸的青島晚報小記者團里,實力強勁的李錦琨是不容忽視的一員,而低調(diào)謙虛是他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李錦琨告訴記者,初識青島晚報小記者團隊,還是在他小學的時候,當時經(jīng)過學校推薦,品學兼優(yōu)的李錦琨順利闖過面試關(guān),正式成為了一名小記者。聊起當時的經(jīng)歷和收獲,李錦琨并沒有提到“增強溝通能力”“增強自信”等其他小記者們口中的高頻詞,在這位自認為不是非常擅長找路的小學霸看來,自己最大的收獲是,通過實踐性研學活動,增強了方向感,同時,在活動中,跟小伙伴默契配合,也提升了自己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
與在小記者團中度過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小記者相比,李錦琨的小記者資歷尚淺,因為種種原因,他在小記者團只待了一年多的時間,說起這事,他心存惋惜:“有些后悔當年沒有堅持下去,如果堅持下去,對自己各方面的幫助都會很大。”
過來人寄語:如果在小學時就加入小記者團多加鍛煉,這樣寫作能力、領(lǐng)導能力、演說能力、思維判斷能力等都會有很大的提升。(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
責任編輯:張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