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16日訊 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她推己及人,愛心幫助殘疾人孩子就業;因為一份愛心承諾,她數年如一日,給殘疾孩子如母親般的關愛,幫助他們找回久違的自信與笑容,在青島,有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家庭”,120多個特殊孩子有著同一個“媽媽”,她就是市北區春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負責人崔永蘭。

愛心點亮殘疾人的幸福之燈
“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自身渴望融入社會、展現自我,希望過上和健全人一樣幸福的生活。但作為弱勢群體,又不得不面對就業難度大的現實問題。解決好殘疾人群體的就業,關系到殘疾人和他們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數。”
因為自己是殘疾人,所以崔永蘭對于這段話的理解也就更為感同身受、更深刻。
20多年前,崔永蘭在一家印刷廠打工,但不幸被飛速運轉的機器吞噬了4根手指,左手雖然保下來了,但已看不出手掌的原來形狀,血肉模糊的一瞬間,恍惚之間,她仿佛看到自己的夢想大門正在慢慢關上,感覺黑暗的投影像一把死神之刀扎進心里。怎么工作,以后的日子還怎么過?感到人生路上,出現了兩條岔道,讓自己無法選擇。倔強的她不甘被這飛來橫禍所擊垮,咬著牙暗暗下定決心, 一定要依靠自己掌握的技能自主創業。買機器、租門頭、接業務、沒日沒夜地加班……時光沒有辜負崔永蘭的努力付出,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她創辦的利萊印務有限公司業務逐漸走上正軌,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因為自己的特殊經歷,崔永蘭專門對殘疾人這個特殊群體進行了了解。他們有的年齡雖然已經到了成年人,但智力水平如同幾歲的孩子一般,父母幾十年都要陪伴在身邊,雖是悉心照料,背后卻以淚洗面,苦不堪言,孩子們的就業問題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是相對于肢體殘疾人,智力、精神殘疾人的就業機會更加渺茫。其中,僅市北區現有2.6萬余位持證殘疾人,有就業能力的超過1.2萬余人。他們中的大部分智力、精神殘疾人由于其民事行為能力部分甚至全部受限,只能依托父母的庇護,宅在家中“終生啃老”。
因為自己有過同樣的不幸,更懂得殘疾人家庭的不易。所以幫助這類特殊人群走出家門,解決就業,融入社會,成了崔永蘭的下一個重要目標。
當時,青島市出臺了關于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相關文件,為符合輔助性就業的智力、精神及重度肢體殘疾人投社會保險、支付勞動報酬。抓住這一有利時機,2015年4月,在市殘聯、市北區殘聯的大力支持下,崔永蘭創建了市北區春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開始向社會招聘以智力、精神障礙為主并且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員,幫助他們通過輔助性就業政策,走出家庭,學會技能,實現就業。
堅定承諾一定會照顧好孩子們
中心成立了,可怎么才能讓家長放心地把宅在家里多年、不愿意接觸社會的孩子送來呢?面對心存疑惑的家長們,崔永蘭堅定地承諾:“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心照顧好他們的!”說到做到。
每天早上,崔永蘭總是第一個來到位于重慶南路69號的春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中心,打開門微笑著迎接每一個前來學習、工作的孩子。定期會在家長的微信群里分享孩子們一天里的變化:以前愛跟別人鬧脾氣的小平學會了靜下心來做慢活兒;老愛忘事兒的小紅學會了數數和分裝刀叉;愛捉弄伙伴的小雨學會了關心幫助好姐妹;沉悶少話的鵬鵬變成了愛跟同伴拉呱的“話嘮”……考慮到特殊員工的不同實際情況,中心還采取了彈性工作制度,讓每個人都能在放松、舒心的狀態下投入學習和工作,每天工作4-6小時,殘疾員工們生活上有了規律,都有了歸宿感,有時都到下班時間了,好多員工仍舍不得離開。

正是這種細致貼心的照料,中心的孩子們一天天發生著變化,在家里不僅愿意跟父母溝通了,還會主動搶著干家務活兒。看著判若兩人的孩子,家長們欣喜若狂,他們最常對崔永蘭說的一句話就是,“謝謝您,幫我改變了孩子!”
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靠自己雙手吃飯”,崔永蘭和技術指導老師團隊手把手地輔導殘疾員工們學習紙袋穿繩、成型,紙盒成型、糊紙盒、排廢、包裝、印品粘貼、印品封裝、折頁以及工藝品制作等技能。說實話,要讓這些殘疾人兒童真正學會技能很不容易,常常是剛教會的技能他們一轉眼就忘得一干二凈。但崔永蘭永遠對孩子們保持耐心,不急不躁、一遍又一遍地演示。
依據國家對智障殘疾人劃分的級別標準以及他們的實際適應能力,春雨助殘中心對招聘的殘疾人實行“量身定崗”,“工療娛療相結合”,按智力情況安排工作,安排二級智障人給紙提袋穿繩,安排三級智障人折紙袋,安排四級智障人給紙袋刷漿糊,這些看似極為簡單的手工操作,對智障殘疾人來說就像是一座大山,往往是講了無數遍,智障人依然記不住,操作起來更是困難。為此,春雨中助殘心專門組織了有耐心、有親和力的老師,手把手地“單兵教練”。但是一開始,智障殘疾人大多都存在性子急、脾氣大、沒耐心的問題,對反復操作同一個動作極容易出現焦躁不安的情緒。
二十八歲的智障青年小董,因犯有癲癇病,動輒在家里大發脾氣,父母束手無策。春雨助殘中心的老師們安排他在車間里折紙袋,因連連失敗,他就在車間里大發雷霆,將未折疊的紙袋一個接著一個撕得粉碎,給工廠帶來了經濟損失,自己氣呼呼地坐在凳子上大喘粗氣。而另一個智力障礙青年還動手打了指導老師,老師受不了這份屈辱,執意要辭職回家,崔永蘭只能耐心做老師的勸導工作,反復講解幫助殘疾人的意義。也正是崔永蘭的耐心與堅守,一個個指導老師心甘情愿留下來,幫助這些孩子一起成長。
這些年,崔永蘭和春雨助殘的老師們,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創新了智障殘疾人管理《三合一工作法》。所謂“三合一工作法”就是將對智障人的教育、活動和褒獎三者緊密結合,真正體現了智障殘疾人在生產技能提高和他們的自身價值;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增強智障人的社會參與感;通過表彰獎勵較好地體現了智障殘疾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尊嚴。
讓春雨成為照亮別人的一束光
霍金曾說,“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這是崔永蘭最喜歡的一句話,她也把這種人生態度傳遞給了孩子們。
日常工作中,她經常組織殘疾員工們開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一起去葡萄架下摘葡萄,去嶗山采摘櫻桃,去公園賞菊花,一起去吃農家宴,一起唱歌運動……一系列的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都有極大地提高,從而逐步建立起了積極的生活態度,自信樂觀地面對生活。經常性的鍛煉培養,讓春雨中心的這些殘疾員工們不管是否口齒清晰、行動是否便利,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美滿的笑容,笑容成了每個人最常見的“表情包”。

讓春雨成為能夠照亮別人的一束光。多年來,崔永蘭不僅自己以實際行動公益助人,還把這種理念傳送給更多的人,包括春雨的這些殘疾孩子們。她們申請的“智力障礙自立計劃”也獲得了騰訊公益的大力支持,不僅幫助殘疾學員學習技能自食其力,還帶領他們一起參加志愿公益活動。每年都會組織自己的這些殘疾員工們到養老院看望老人們,看望社會上的其他殘疾困難人士,帶領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活動:制作工藝品參加慈善義賣,將善款捐贈給更困難的群體;看望肢體殘疾人、養老院老人和失聰兒童;參加義務勞動,美化城市環境;參加愛心“義剪”活動,協助理發師給環衛工人理發……近兩年,她帶著孩子們參加了近百次志愿公益。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學會感恩,在自強自立的同時回饋社會,哪怕盡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為他人治愈心靈的創傷,注入前行的勇氣,為社會這個大家庭傳播一些正能量。
愛心的種子只播下,就會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春雨志愿者”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如今,已有1000多位愛心人士源源不斷地參與到“春雨之家”的志愿行動中:青島的愛心企業家們相繼聯系她,將近千份包裝盒的訂單任務交給春雨就業中心的殘疾學員來做;青島的民間文藝家、手工藝家、書法家、畫家紛紛走進春雨中心,手把手教殘疾學員練字、畫畫、做手工;更多的愛心志愿者會在周末或者節假日和春雨中心的殘疾學員們一起,參加慈善義賣、探望孤老……
1000余位來自數十個行業的志愿者參與到愛心助殘的公益活動中。許多有創意的愛心“金點子”在真誠的交流中不斷迸發。在與殘疾人的接觸中,她發現到有很多適婚年齡的殘疾人難覓真愛,和幾位有婚介經驗的志愿者交流后,專門籌備了首場殘疾人相親會,幫助了近百位殘疾人拓展了“朋友圈”,為他們尋覓知音搭建了“橋梁”。
愛心付出必有回報。近年來,崔永蘭先后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市民”“青島市三八紅旗手”、“感動青島”道德模范“山東好人之星”、誠實守信“中國好人”以及全國“好人365”等榮譽,并在青島市志愿服務節上榮獲了“最佳感染力獎”,也成為“大家庭”里120多個特殊孩子共同的“媽媽”。(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通訊員 遲文武)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