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首屆手造節”活動籌備兩個多月以來,參與人數眾多,收到了來自不同領域、不同人群、不同行業的手造者1300余件作品,每件作品都凝結了手造匠人的工藝和才華。5月19日,2022年“中國旅游日”青島分會場啟動儀式成功進行,在這場屬于青島的文旅盛會上趕一場“青島手造”非遺集市,體驗手造獨一無二的奧義,品味他們獨特的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讓傳統與當代銜接,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

這場非遺集市以“青島首屆手造節”為契機,將傳統的手工藝術與新生活方式、新情感表達相結合,即墨花邊、平度草編、鋦藝、老滄口糕點、核雕、錦貝傳說……這場集市既有各區市代表性非遺,又有民間代表性手工藝作品,實現了一場文化與藝術的碰撞。

“即墨花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特色就是一根針、一根線,一線到底,中間沒有繩結,我們做直播做得非常好,他們都非常喜歡”,即墨花邊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軍說。即墨花邊是一項優秀的民間傳統抽紗工藝,因其針法工藝獨特,造型宛如浮雕,在國際市場被譽為“抽紗行業的妙品瑰寶”。2021年,即墨花邊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保護、傳承、利用好歷史留下來的“寶貝”,是打造“青島手造”品牌繞不開的話題。青島手造就是通過創意創新,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滿足當下美好生活的需要。

手造集市不僅催生很多新模式,也構筑了手藝人、制造商、平臺方、消費者連接的生態圈,凝聚了許多的探索與創新。位于青島西海岸的錦貝傳說,從夫妻作坊到手藝人團隊再到現在的專業螺鈿產品制造企業,錦貝傳說依靠螺鈿技藝僅在線上店鋪銷售就達到了近千萬的銷售額,成為天貓、京東平臺同品類產品的銷售冠軍。在青島膠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泊里紅席開始大規模地生產、銷售,農閑之時,泊里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投入到紅席的制作中去,據《膠南縣志》記載,“泊里紅席久負盛名,不僅在本省廣泛銷售,還銷往東北三省和河北省等地。建國初期,編席業發展較快,曾作為本地土特產品進京參加過展覽。1958年前,年產紅席20萬領以上,其中1955年達51萬領”。如果說線上集市架起了手藝人和消費者的橋梁,那么線下的集市則建立了手造與都市的情感互動。將產品做成文化,把制造與消費銜接,手工藝術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打開人們的生活空間。


所謂手造,是建立在非遺和傳統技藝基礎上,經創意轉化而成的作品。在工業化時代,手造反映的更是一種態度、一種心境。手造不僅是人們的休閑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文化,它能培養寶貴的匠人精神和藝術氣質。扎制、雕刻、編織、鍛造、印染、繪制……數不勝數的“造法”,是寶貴的歷史遺產。一件件“手造”,引領人們去感嘆創造的生機,去感悟生活的真諦,去體驗文化的原鄉。


青島手造將手工藝經由現代創意、包裝,以“集市”方式向世人呈現。琳瑯滿目的藝術商品、新奇有趣的手工體驗,在繁華都市里趕一場“集市”,打破地域、穿越“時空”,讓手藝遇見都市,讓現代商業遇見傳統美學。這場手造集市里有產品、有制造、有文化、有情懷,它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也是手造經濟的探索與嘗試。(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趙振宇)
責任編輯:張慕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