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8日訊 芒種過后,陸地上麥收正忙,黃海深處同樣迎來一場豐收。

養殖工船緩緩靠近“深藍一號”。李紫恒 攝
2021年在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深藍一號”收獲15萬尾三文魚成魚,標志著我國首次深遠海規模化養殖三文魚取得成功。6月7日,試驗區開展新一輪收魚,國產深遠海三文魚養殖再獲豐收。

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積米崖碼頭上岸。俞方平 攝
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位于黃海冷水團海域,擁有底層冷水資源,溫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下,讓中緯度地帶溫暖海域養殖冷水魚成為可能。2015年,黃海冷水團三文魚養殖項目啟動;2018年,全世界最大的全潛式智能網箱——“深藍一號”啟用;2021年6月,“深藍一號”在試驗區內收獲15萬尾三文魚成魚,讓國產深遠海三文魚養殖從夢想走進現實。
據悉,首次收獲的三文魚由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2021年12月投放,共計10萬尾魚苗。經過半年左右精心喂養再次迎來收獲。養殖過程中,相關養殖裝備不斷升級,技術路線更加成熟,此次收魚進一步檢驗了試驗區養殖的技術路線、生產模型,標志著試驗區海域實現規模養殖常態化、養殖品種多樣化。

“深藍一號”網箱。李紫恒 攝
“在實用性、高功效和智能化等方面,‘深藍一號’網箱不斷實現改造升級,先后新增生物量監測系統、優化養殖監控系統和遠程信息傳輸系統,養殖情況在陸地上可以一鍵直觀、直管、直達。”“深藍一號”網箱設計者之一、湛江灣實驗室副主任嚴俊表示。
在硬件設施上,目前“深藍一號”可以通過生物量監測系統,在管控中心實現魚類生活狀態、進食情況、形狀大小的實時監控,生產管理人員隨時根據這些信息來觀察并調整飼料的投喂情況。養殖光控、多參數傳感器等設備的加裝,則進一步擴大了監控范圍、提升了監測能力,實現了環境參數采集精準化、數字化,可以更精準掌握魚類動態,提升成魚品質。

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積米崖碼頭上岸。俞方平 攝
此次收魚,更標志著西海岸新區聯合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初步探索建成了試驗區管理體系,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由實驗階段邁入生產階段。
據了解,西海岸新區對試驗區開發建設秉承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的建設理念,探索建立政府監管、企業主導運營、專家參與指導的管理體系,并制定了“1個規劃+4個辦法”,即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漁業生產管理辦法、生態環境管理辦法、安全管理與應急救援辦法、水產養殖質量安全控制管理辦法,從發展布局、實施路徑、保障舉措、生態環保、日常作業、安全生產、質量管控等方面進行了規范。
管理體系的出臺,將有效推動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的創新發展,打造漁業重點產業聚集區、先進科技轉化核心區、生態循環漁業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有力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未來,我們將整合現有船舶運營、海工裝備、苗種繁育、海洋牧場、冷鏈倉儲等產業資源,打造以大型智能化養殖裝備為基礎的現代化深遠海養殖模式,發揮好試驗區項目的創新引領作用。”山東海洋集團深遠海項目專班人員說。
“深藍一號”旁邊,一座平臺與黃色網箱遙遙相望,為2021年9月到位的試驗區中央綜合管理平臺。“中央綜合管理平臺在生產管控、生產生活保障、海上科學實驗、數據監測、應急救援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紅介紹,該平臺相當于在“深藍一號”旁邊新建了一座“島”,后期可以在其周圍建設更多網箱,多點成線、由點及面,不斷擴大深遠海養殖規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通訊員 梁玉鵬)
責任編輯: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