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傳統與時尚,厚重與精致,守正與創新,沉穩與活力。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青島的手造業將“傳統”與“時尚”融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手造藝術使這個城市擁有了更獨特的吸引力。
今天為您帶來“青島首屆手造節·作品說”系列主題報道之九嶷斫琴。看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手造者的獨具匠心。

古琴,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居“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漢文化中的瑰寶。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古琴形成了眾多流派。九嶷派以其琴風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自成一格。


斫一張琴,需耗費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歷經選材、取形、晾材、挖槽腹、校音、披布、刮灰胎、髹漆等多道關鍵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時間的沉淀和千百次經驗的總結。

張林,九嶷派古琴第四代傳承人、青島市古琴協會會長。

從事古琴演奏、斫制、教學、研究三十余年,累計為2000余人普及古琴藝術,讓九嶷派古琴在青島枝繁葉茂。
18歲,張林第一次在廣播中聽到古琴曲,從此便一發不可收。當時在青島找不到古琴老師,張林到濰坊、淄博等四處求教。2005年,得遇九嶷派第三代傳承人、著名古琴家李天桓先生,正式系統地學習九嶷派古琴。
如今,張林手下斫制的古琴已有1000余張。日復一日斫制、研究讓他練就了一手絕活:用手敲敲木料,便能聽辨出一塊木頭的年份;用手敲敲琴,便能聽出層層大漆覆蓋之下的琴面哪里有木疤。

自2008年起,張林歷時9年編寫完成了《九嶷琴學六十四式》。書內涵蓋從上古、春秋戰國到宋、元、明、清,再至近代可考的所有古琴形制,為斫琴師們提供參考。同時,“師古而不泥古”,創造了多種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古琴新形制,為推動古琴斫制創新發展注入時代活力。

2005年,張林成立青島市古琴協會,在市內大中小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承班”,致力于古琴藝術的傳承。中國海洋大學、青島第六十六中學、青島嘉定路小學、青島市平安路第二小學等13余所學校,均曾有過青島市古琴協會開設的古琴課程,累計2000余人受到了古琴藝術的熏陶。2015年,九嶷派古琴入選青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九嶷派古琴藝術傳承不息打下了堅實基礎。(智慧青島記者 趙振宇 張倩)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