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買了房、去年生了娃、今年成功地轉成了合同制,我一個沒有學歷的農村娃扎根青島,是港口改變了我的命運。”山東港口青島港的合同制員工,輪胎吊司機林龍龍在三年里完成了人生的三件大事,他說,作為青島港人,他的生活得更有底氣,更有勁頭。
和林龍龍一樣,今年九月,山東港口青島港推行農民工轉合同制政策,通過選拔,202名農民工轉為港口合同制,和正式員工享受一樣的政治待遇和薪酬待遇。
“農民工隊伍是港口生產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力量,直接關系裝卸效率和服務質量。轉合同制的政策讓農民工兄弟看到了希望,讓大家的工作更有奔頭!”說起這件事,山東港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裝卸大隊副隊長皮進軍深有體會,今年,又有202名農民工“轉正”,這對港口龐大的農民工隊伍來說是激勵、是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轉為合同制。 ”
202名港口工人、202個家庭,這份合同意味著什么,來聽聽平凡港口人丁兆信講述他的不凡奮斗路。
第一次覺得和妻兒兩地分居的生活看到頭了
“轉為合同制后,身份不一樣了,工作更加有歸屬感。”山東港口青島港大港分公司裝卸大隊丁兆信說,港口把農民工兄弟們當家人,也給了他在青島安家的信心。
“轉正”后,一直和妻子、一雙兒女分居兩地的丁兆信,第一次看到了和妻兒“團聚”的希望,“公積金漲了,買房還貸款的壓力小了不少,我打算在青島買房安家,把她們從老家接到青島來,一起生活。”
“成為正式員工后,工作時更加有勁,就想帶著伙計們使勁干,多創效!”9月末,記者在大港8號碼頭看到了在裝卸橋底下指揮作業的丁兆信,他是裝卸大隊丙班值班副隊長,負責統籌隊里的裝卸作業。十年前,這個在世界一流港口工作,手底下有110名弟兄的港口工人還是一個只會種田的農村娃。
來青島之前,丁兆信在江蘇跟著私人漁船做過海上捕撈的工作,工資不少但非常遭罪,船上幾乎沒有遮陽的地方,十天半個月就這樣在海上飄著。他回憶說當時的生活也像那艘小漁船一樣漂泊不定,讓人覺得很不踏實。
后來,他不干漁船回到老家結婚,聽親戚說山東港口青島港招工,2010年,丁兆信帶著妻子從臨沂老家來青島打拼。入港之后,從裝卸工人到倉長、班長再到值班副隊長,他一步一個腳印,用汗水澆灌夢想。
只要肯干,就有出頭的一天
剛入港的時候,碼頭上的裝卸作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還停留在扛大包、出大力的模式上,雖然之前沒少吃苦,但是碼頭的工作強度,還是讓這個20多歲的小伙子打起了退堂鼓,“當時一個班是8個小時,不停地卸貨、扛包,一天下來腿和胳膊酸得抬不起來,累到說不出話來。”有天下班后丁兆信攤在宿舍的床上想,碼頭上的活太累他得另謀出路,但是第二天師傅的一句話讓丁兆信留了下來。
“我們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到哪都是要出大力,但在青島港,晉升機制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我們農民工也能往上爬,只要肯干,就有出頭的一天。”一個字“干”,師傅的鼓勵、家庭的責任以及港口給予的看得見的未來,讓丁兆信咬牙堅持繼續在碼頭埋頭苦干。
從此,他不僅留了下來,還干得快干得好。老班長看在眼里,16年推薦他做了班長;領導同樣看在眼里,18年提拔他干值班副隊長。丁兆信也沒有辜負領導、工友們的信任,在作業中,他曾連續20余次創出單班單頭銅精礦、氧化鋁灌包2500噸-3300噸生產高效,至今仍是銅精礦、氧化鋁灌包最高紀錄保持者。憑借出色的工作業績,丁兆信連續四年被評為優秀農民工、集團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港口是他的造夢工廠
仿佛所有的努力都為了這一刻,“8月20日下了夜班,看到公示欄里自己的名字,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十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這個夏末,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公司再次啟動農民工轉集團合同制員工政策,丁兆信憑借之前集團授予的榮譽稱號以及出色的工作能力,在經過個人申報、基層評審、初選結果公示、集團審核四個步驟的審核之后,終于成為了港口的正式員工。
從此人生好像進入了下一個賽段,丁兆信告訴記者,成為青島港的一名正式員工,是他十年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而這十年間,他清楚地知道只要肯干就有希望,如今所有的努力終于抵達夢想的彼岸,青島港對他而言不只是工作單位,更是一個造夢工廠,成為集團合同制工人后,他開始計劃下一個目標——在青島買房安家,接孩子到青島上學,給妻子更好的生活。
暑假的時候,妻子帶著女兒和兒子來青島陪他,快開學了,孩子不舍得和爸爸分開難免哭鬧,丁兆信送她們回老家的路上安慰孩子們,“過幾天馬上就到國慶節了,到時學校放假了爸爸再帶你們來看大船。”今年中秋,丁兆信實現了他在心里盤算已久的“小團圓”,和那時不一樣的是,現在的丁兆信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大的團圓等待著他和家人。(青島新聞網記者 丁淑華)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