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0月11日1版
攻堅“深水區” 改出“高質量”
青島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進一步改革體制機制、實施流程再造,極大地提升發展效能、塑造發展優勢、激發干事創業激情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回望“十三五”期間青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深化改革在發展全局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五年來,青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東視察青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透徹領悟蘊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準確把握深化改革的規律和內在邏輯,全面落實中央改革部署和省委改革要求,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進一步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隨著體制機制逐漸完善,市場活力充分迸發,我們更加堅定地擔負起不斷疊加的國家戰略,更加從容地應對變局、開創新局,更加有力有效地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工作中找問題,改革上找出路。回顧過往,我們從思維模式上突破,從招數打法上創新,全市改革工作創新突破、亮點紛呈、成效顯著;放眼未來,我們仍將以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決心,義無反顧推進改革進一步向“深水區”縱深突破,激蕩起高質量發展的浪潮。
著眼擔好國之重任,強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當前的青島,既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和良好發展環境,同時也面臨著“標兵漸行漸遠、追兵漸行漸近”的緊迫形勢。在紛繁復雜的發展形勢下,更加需要用好改革這個“沖擊鉆”,主動出擊,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努力贏得未來發展優勢。青島較好地把握改革的內在邏輯,全面深入系統謀劃,不斷強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2019年,青島機構改革后第一時間將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調整為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督促區市、部門完善改革工作體制,構建起上下貫通、無縫隙對接的改革運行體系。從“小組”變成“委員會”,不只是名稱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健全了黨對重大工作領導體制機制,更加便于從頂層設計的體制機制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確保改革決策和規劃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切實推進各項改革措施和決策部署落細落實。
為進一步加強黨的領導,破解實際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黨建與業務“兩張皮”問題,今年4月,市委印發《關于堅持黨建統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黨建統領22條”,力求在全市形成黨建理念新、思維活、方法實、標準嚴的黨建統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體系。“黨建統領22條”正是以開放創新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青島打法”,是統領可操作、成效可衡量的閉環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體制機制創新的障礙,確保我們能扛起“搞活一座城”的使命擔當。
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下,青島相繼承擔一系列國之重任。“兩區”建設即是青島改革發展大局的重要內容。青島在“兩區”全面實施了管理體制、金融、司法等領域改革,向兩區賦權,進一步激發和提升了“兩區”發展的潛能和動能。
加快流程再造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雙招雙引”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戰果
去年以來,青島強力發起了15個攻勢,并且創造性地采用公開答辯方式確定每個攻勢的作戰方案,這種改革舉措為我市公共政策制定公開透明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年4月,在15個攻勢作戰方案答辯一年之際,市委、市政府又組織了15個攻勢推進情況質詢會議,公開問出個結果、問出個答案。
這是青島加快流程再造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一個生動實踐。
如今,不論是在市級層面,還是在區市、部門層面,重大政策制定公開答辯制度已經推廣開來,這使得政策制定的過程成為統一思想、完善提升的過程,提高了公共政策的科學性、嚴謹性、穩定性。
青島正處在全面發力、全面攻堅的關鍵階段,要更好地承擔起中央及省委賦予的重大使命,必須刀刃向內,以機關自我革命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2019年,青島印發《關于大力推進機關工作流程再造的指導意見》,改變過去按照傳統行政層級“由下而上”逐級協調向上推進的工作流程,探索實行“由上而下”的頂格協調推進機制,通過機制上的優化調整,再造決策、落實、督導各項流程,減少了決策層級和環節,提高了決策效率。
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制度。在“雙招雙引”這個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上,青島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總指揮、市長任常務副總指揮、市級領導任成員的指揮部,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各成員直接牽頭推動不同層面的大項目,省去了眾多一般性工作流程和繁文縟節,大大加快了項目簽約落地進程。
有了“頂格禮遇”,項目最終能否順利落地開工、順利推進還考驗著城市的政務服務能力。青島深度再造政務服務流程,實施國家和省級改革創新試點102項,市級行政許可事項100%實現“最多跑一次”,市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93%,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全市各級普遍建立專班推進、頂格推進制度,“保姆式”“店小二式”政務服務普遍成為重點項目推進的“標配”。
改革的成效關鍵在于落實,抓好落實離不開有效的監督。為保證流程再造的落實,青島探索設立企業家政務服務滿意度評價指數,定期邀請企業家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測評結果直接與各部門各單位考核獎懲掛鉤,倒逼政策落實;出臺《關于加強處長隊伍組織力執行力建設的意見》,打通15個攻勢落實的關鍵部位,讓處長和中層干部成為“導熱體”,而不是“隔熱體”,切實打通“中梗阻”;創新性提出協同監督,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統籌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推動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今年又發起了“我愛青島·我有不滿·我要說話”民聲傾聽主題活動,全市上下形成了“聽民聲、用民意、解民憂、紓民怨、聚民智、暖民心”的濃厚氛圍。
縱深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激發企業家創意創新,不斷壯大市場主體
經過多年改革實踐,青島充分認識到,只有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改革方向,繼續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上下功夫,才能充分激發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
“把能交給市場的,都交給市場”,青島堅持用市場化邏輯引才留才,成全企業家的創意創新。今年6月,青島聚焦上合示范區和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建設推出人才新政,創新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把新銳人才、拔尖人才等評價權交給企業;建立行業協會商會主要負責人列席有關會議制度,充分賦予市場主體知情權、發言權;今年開始,將每年11月1日定為“青島企業家日”,將11月第1周定為“青島企業家宣傳周”,每半年召開一次企業家座談會,每年召開一次企業家大會,大張旗鼓地表彰優秀企業家……在“學深圳、趕深圳”的過程中,青島逐漸洞悉了市場化思維的精髓。
把市場化作為機構設置的重要理念。去年起,青島先后在與市場關聯度高的21個經濟部門設立了市場配置促進處,大刀闊斧沖破行政化禁錮,研究和推進本領域的市場化。這一創新性的改革目標就是通過改革,努力使黨政機關干部運用市場化手段推動工作成為思維習慣。
深化功能區改革,用市場化激活了其體制創新的制度優勢。去年以來,青島已先后在十多個功能區實施了“管委會+公司”模式改革。市場化取向和去行政化方向的選人用人機制,加快推進了各功能區機構瘦身、人員瘦身。同時,市政府充分向功能區授權、賦能,真正讓管委會輕裝上陣、提速增效,大大激發了功能區活力和創造力。
成全企業創意成為青島制定產業政策的新邏輯。青島持續鼓勵企業家提出打造平臺、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做成產業集群的好創意,政府來論證企業家的創意,成全企業家的創新。其中,將人工智能+互聯網教育千億級產業集群交給民營企業打造,就是一個改革大手筆。
法治化改革也是快馬加鞭、新舉頻出。
去年開始,青島開始集中清理“新官不理舊賬”問題,認真梳理摸底,建立解決機制,綜合利用行政、法律、市場、調解、教育等手段清除,展示了青島建設法治政府、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形成了良好的招商效應;鼓勵“民告官”,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已達100%;市委、市政府均聘任高端法律智庫,進一步提高依法決策、依法行政能力;以政府購買法律服務方式推動惠企政策落實,努力打造最優法治化營商環境。
2019年9月啟用的城陽市民中心整合了行政審批、人力資源、社保、醫保、不動產登記、辦稅等多項服務,諸多事項在這里實現一站式、一窗式辦理。任曉萌 攝
此外,青島還不斷深化“放管服”和“一次辦好”改革,在全國率先印發《青島市證明事項管理暫行規定》,規范證明事項管理;審議通過《關于建立鎮街重大行政決策、重大項目合法性審查和行政執法指導監督機制的意見》,建立起鎮街參與法治政府建設機制,法治政府建設實現市、區市、鎮街三級全貫通……
對市場化、法治化改革的堅持,對創意創新的尊重,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氣象。去年以來,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頭部企業、平臺企業紛紛到青島投資興業,構建了產業發展的優質生態。市場活力也充分迸發,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已達162.8萬戶,較“十二五”末增長76.21%,民營經濟實現稅收、就業分別占全市的64.2%、81.83%。
創新正當時,改革無止境。闊步在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青島,將堅定不移地以開放促進創新、以創新倒逼改革,用更多的創新之舉、高效之措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嶄新動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薛華飛)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