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威海經區崮山鎮邵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邵天成起了個大早,習慣性地上了山。邵天成端詳起村里依舊透著綠意的無花果樹禁不住高興:“天氣不錯,照這個溫度,秋果還能采摘十幾天呢。”
山上,無花果正等著成熟;山下,摘好的無花果銷售正火爆。美味的鮮果搭配上氣調保鮮技術的“科技范兒”,邵家莊的無花果如今披上了“精裝”外衣,走出全省,走向全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無花果一直是邵家莊村的招牌。但“果子好吃保鮮難”,無花果雖然味道甘甜,可鮮果放不了兩天就會變質。
突破鮮果的保鮮技術,就能突破無花果銷售運輸的最大阻礙。邵家莊村為此沒少下功夫。
近兩年,村里先后建設了無花果初級加工區、無花果冷鏈儲運中心,探索了果脯果干產品,關聯產業發展得有模有樣;但對村子來說,制約無花果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問題始終沒能解決。
轉折點發生在今年7月份。那天,翻著“學習強國”找出路的邵天成突然眼前一亮,一條有關無花果的消息映入眼簾——“采用氣調保鮮技術,新疆無花果保鮮期提升數倍,無花果銷售即將大規模展開。”
有了氣調保鮮技術,邵天成立馬來了精神,短暫的研究后便和村里的企業負責人一起踏上了考察路。兩個月的風塵仆仆,村子投資30多萬元從江蘇引進一臺全自動氣調保鮮包裝機,并趕在秋果收獲前,協商了一臺半自動試驗機,開始在村子里試運行。
雖說只是試驗期,卻立竿見影;向包裝盒內加注氮氣后,無花果的保質期延長到5天至7天,在低溫下則長達15天至20天。配合冷鏈中心,邵家莊“冬天賣鮮果”的愿望成為現實;不僅如此,經過仔細挑選的無花果也從“論斤賣”變成“論個賣”,果子經濟效益大大提升。
在今年的崮山鎮無花果文化旅游月活動現場,村子的這份“精裝無花果”一擺上,就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眼球。自那以后,北到東三省、南到廣東福建,求購電話里的口音各種各樣,運送鮮果的貨車平均每天都要發出十幾箱。邵天成更是對未來充滿信心:“技術做好了,我們的無花果出口韓國日本都行!”
腰包鼓起來的可不僅僅是村集體。村子成立了摩天嶺無花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村民入股分紅,并在鮮果摘取挑選、機器運行維護方面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讓村民不離村就能掙上錢。
“一小時15元,一天8個小時就能掙一百多,咱農村婦女上哪去找這么好的活兒?”眼下,村民邵茂玲就在村子的冷鏈儲運中心做著撿鮮果和看機器的工作。她盤算了下,秋果熟果期這段時間,自己在村子里干了50多天活兒,拿到了五六千元。
村黨支部帶頭,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大家齊心協力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今年,邵家莊在村內推行信用積分制度,將村子分成數個小組,通過“你追我趕”的比試,鼓勵居民自發清理自家庭院和門前環境衛生,參與志愿服務,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改善村莊“氣質”。
眼下,在新建無花果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園的基礎上,村里又蓋起了兩個大棚,一個用來實驗新品種,另外一個則將用于進行反季節無花果的培育,致力于打造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的“一條龍”無花果基地。(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