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水務集團是青島市委市政府建設全域統籌水務體系的平臺公司,主要負責城鎮供水、排水防汛、污水污泥處置、水環境治理、固廢處置、海水淡化等相關業務,并積極拓展工程建設、水務裝備制造等涉水領域,服務人口500余萬,服務區域覆蓋市內七區及膠州市,對青島市水資源保障和水生態治理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功能性的重要作用,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生態承載力;水處理能力277萬立方米/日,其中:綜合供水能力126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能力132萬立方米/日,排水提升能力91萬立方米/日,污泥處置能力450噸/日,垃圾轉運能力4000噸/日,海水淡化能力30萬立方米/日,是全國海水淡化的龍頭企業,是行業內業務板塊布局最全的環境水務集團。

近年來,水務集團黨委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把“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作為推動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提升四種本領、倡樹五種作風”,把作風能力提升與國企改革、匹配城市發展戰略、開展“對標管理專項行動”等年度重點工作深度融合,廣泛開展“亮績”“賽績”,激勵干部爭當“實干家”,做好保民生、抓投資、強管理等各項重點工作,以高質量黨建統領改革創新發展各項工作全面提升,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成為企業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譜寫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聚焦“思想引領”,強化黨建統領,提升政治本領
水務集團黨委將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強化理論學習,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做好“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動員、學習環節;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建強基層戰斗堡壘,破除“上熱中溫下涼”問題,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理論學習,全面強化理論武裝。水務集團黨委抓實“第一議題”制度,制作《“第一議題”學習參考》,下發各級黨組織抓好學習研討。連續四年開展全體黨員輪訓,采用“理論授課+線上測試+云端視頻”模式,邀請市委黨校教授進行授課,授課結束后組織測試,以考促學、以學促行,全面提升黨員政治理論水平和黨性修養。指導各黨支部落實集體自學制度,每周固定一天作為“集體學習日”開展集體學習,依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班組、進站所”活動,將政治理論學習作為一線班組班前會、工程建設項目碰頭會的一項內容,切實將學習貫穿到基層一線,切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科學謀劃發展路徑。突出“規劃先導”,精準把握政策要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以“服務品質民生、守護美麗生態”為使命,以“公眾信賴、特色鮮明、行業領先的現代環境水務產業集團”為愿景,推進環境業務一體化、全產業鏈布局,著力發展供水、水環境綜合治理、固廢處置等業務板塊,推動海水淡化特色業務發展和水環境業務上市,實現由傳統水務企業向現代環境投資集團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
經濟效益指標再創新高。2021年,水務集團資產規模和業務規模持續擴大,連續兩年實現全面盈利,實現了三個歷史上首次:資產總額首次突破150億元,利潤總額首次突破4000萬元,項目投資額首次突破10億元,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投融資管理有效提升。完成供排水管網改造、海水淡化等領域投資14億元,較2020年增加6.37億元、增幅83%。實施1000萬以上主要投資項目13項,均按照計劃推進。率先啟動全省首個基礎設施公募REITs項目,提報國家發改委備案;發行五期超短期融資券,募集資金15億元;發行全球首單“藍色債券”3億元。
二、聚焦“強基固本”,傳承紅色基因,抓實組織建設
堅持“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工作導向,深入開展基層黨建“強基固本”行動,定期組織召開支部建設專題會議和現場觀摩會,找準先進黨支部黨建基礎工作中的經驗做法,查明后進黨支部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短板弱項,“一企一策”制定黨建工作提升方案。梳理總結10個五星級黨支部先進經驗,制作《“五星級黨支部”典型經驗材料》在全集團進行復制推廣;編制《黨建基礎管理工作手冊》,圍繞黨建基礎管理工作制作流程圖,形成標準化模板,規范黨建基礎管理工作程序,推動黨建基礎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打造特色黨建陣地。深入挖掘青島市“第二黨支部”李村水源地黨支部紅色資源,打造面積2500平方米、具有青島城市供水特色的青島水務黨史教育基地,被青島市委宣傳部授予“2021年度第二批青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共接待參觀人員70余批次,1500余人。積極搭建黨代表聯系服務基層黨員群眾的工作平臺,建立呂思東黨代表工作室,截至目前,呂思東黨代表工作室共配合接訪群眾來電370余個,協助處理熱點難點問題160余件,信息反饋及時率、辦結率和回訪滿意率均為100%。以“青島水務先鋒”黨建品牌為載體打造了“海潤先鋒”“情融排水暢萬家”“治水清源黨旗紅”“潔城先鋒”等一批有影響力的黨建品牌、有特色的黨建陣地。
三、聚焦“保障民生”,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提升群眾工作本領
注重將“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同扛實保障民生社會責任、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相結合,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建平臺、創品牌、強攻堅、提質量”服務活動,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準”,切實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履行更大責任。
惠民服務工作屢創佳績。創新推出“青水管+”便民惠民服務模式,全國率先實行自來水“一免、一查、一服務”,服務邊界延伸至入戶10公分,有效解決居民“痛點”。實施供水引導服務等3.7萬次,義務協助居民先行處置樓院排水問題7千余個。創新拓展“133”供水網格三級管理服務體系 ,年內受理服務信息22萬個,信息反饋及時率、辦結率和回訪滿意率均為100%,收到表揚電話2684個,錦旗142面,感謝信251封,媒體正面報道600余次,“引導服務” 被中國民生新聞網授予“2021年中國民生創新類”一等獎,“零點行動” 榮獲青島市“十佳優秀好范例”。
水務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推出用水報裝“1個環節、1個小時、零材料、零費用”的“1100”工作模式。代表青島市參與的“獲得用水用氣”指標躋身全國“標桿城市”序列,用水報裝“流程”和“費用”獲得滿分,入選全省用水用氣營商環境第一批典型經驗。水務集團獲評E20環境平臺最具社會責任投資運營企業。
全力以赴穩增長保民生。全力落實穩定經濟增長政策要求,投資19億元、加快建設20項水務基礎設施民生工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建設上合示范區配套給水管道項目24.6公里。全市首個基礎設施公募REITs 取得實質進展,擬上市發行規模14億余元;積極申請排水管網改造項目政府專項債3億余元。疫情期間向防疫管控點居民捐贈礦泉水40萬瓶。2022年前5個月水務集團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8%,營業收入實現11億元,環比增長28.59%,經營發展實現逆勢上揚,為全市經濟發展做出了水務貢獻。
安全優質供水取得新成績。完善供水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棘洪灘水庫向膠州調水二期等多項工程,完成膠州農村供水管網建設、改造180公里,實現區域內環狀供水及應急調配保障。在國內率先實施二供設施統一管理,接收設施900余處,進一步提升居民用水保障。完成市區1.8萬戶一戶一表改造“市辦實事”任務,實現市內三區全部計量抄表收費管理到戶,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2021年,完成供水量3.88億立方米,市區單日最高供水量85.52萬立方米,創百年城市供水史上單日最高紀錄。堅持以讓市民喝最優質的水為目標,實現供水深度處理總規模85萬立方米/日;在省內率先實行水質實時公示,連續多年保持水質綜合合格率100%。
排水保障能力再上新臺階。城市內澇、道路積水是困擾群眾的煩心事,城市積水問題已成為城市治理的“隱痛”。水務集團持續增強市區排水保障和極端天氣下快速響應、應急處突能力,推進伊春路調流泵站改造等工程,解決54處積水點和2.1公里積水路段改造等歷史遺留問題。開展“排水保暢通”系列活動,累計拿砂80余公里,養護管道305公里,整改設施隱患1600余處,全年完成排水提升量1.8億立方米,經受住“煙花”臺風等強降雨極端天氣“大考”。
水環境生態取得新提升。強化水環境生態治理,增強污水處理工藝管控,加快推進婁山河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等6處重點項目,提升城市生態承載力。對污水處理廠、管網泵站、再生水設施、河道治理等進行全要素統籌管理,拓寬高品質再生水應用領域,健全李村河、張村河等流域補水長效機制,累計補水4854萬噸,營造了“水清岸綠”的優美河道生態。2021年,完成污水處理量4.3億立方米,出水水質、泥質合格率始終保持100%。
固廢產業轉型邁出新步伐。全年中轉并處置生活垃圾117萬噸、處理滲瀝液47萬噸。攻克技術難題,完成小澗西濃縮液處置效率提升技改工程,對園區內每年產生的12萬立方米濃縮液全部實現就地處置、日產日清,填補行業空白,入選E20環境平臺 成功案例。完成山東省首個廚余垃圾處理項目,打通垃圾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產業鏈條。完成小澗西垃圾填埋場堆體綠化整治項目,將“填埋垃圾山”打造成集環保科普、參觀游覽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公園,助力“無廢城市”建設。
四、聚焦“黨建統領”,黨建業務融合,提升改革攻堅本領
聚焦國企改革、匹配城市發展戰略等年度重點工作,開展“黨建統領、聚力建功”活動,在改革攻堅重點工作中創建黨員先鋒崗48個,黨員突擊隊43個,實現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匹配城市發展主動作為。貫徹落實青島市國資委匹配城市發展戰略工作要求,編制完成《關于以水務集團為主體籌建青島水環境產業集團建立“大水務”格局工作方案》等文件,以水務集團為主體,積極爭取對市域內環境、水務基礎設施實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堅持市場邏輯,梳理各區市既有水環境項目和“十四五”規劃項目并形成清單,一區一策編制整合方案,推動在相關區市實施“一平臺兩中心”(搭建一個市區兩級合資合作平臺,建立水環境流域綜合治理和園區環境綜合服務兩個中心)建設。
破解難題保障城市發展。聚焦城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發展瓶頸,全力破解供水難題,匹配城市發展、保障市民宜居幸福。堅持“客水為主、雙庫聯調、四主多輔,互聯互通、海淡調配、全域同質”,綜合調配黃河、長江、大沽河、嶗山水庫水及淡化海水,構建“四縱四橫”供水布局,實現水源優質配比,投資2.7億元建設泵站3處、管網28.7公里,構筑完備的“水務設施骨干網”,凈水工藝和調配能力全國領先,實現多水源綜合保障。
重點項目建設全面推進。突出重點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投資14億元開展供排水管網改造、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廚余垃圾處理、海水淡化等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配合膠東國際機場建設及膠州發展,實施上合示范區物流大道等23條道路配套給水管網建設以及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綜保區給水管網建設,確保重大戰略落地落實。推進地鐵沿線管線遷改運維工作,完成3.9公里給排水管線遷改,助力城市軌道交通建設。
海淡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最大矛盾是缺水。”水務集團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模式,建設3個規模化海水淡化應用基地,日產能已達30萬立方米,市政海水淡化產能達到全國三分之一。拓展海水淡化“市政供水+工業供水”應用模式,在國內首次實現淡化海水管網直供企業和向市政供水管網摻混供水,累計供水約1.9億立方米。參與制定國家、省、市三級海水淡化產業規劃,發起成立膠東經濟圈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聯盟、山東省海水淡化利用協會并當選為會長單位,與魯信集團合作成立50億元海洋產業基金,與上海市政院合資設立全國首家海水淡化設計研究院,與國內外龍頭企業合作在中德生態園建設膜裝備制造基地;所屬百發海淡公司、青水津膜公司獲山東海洋強省建設突出貢獻獎、青島市“專精特新”企業稱號等榮譽,水務集團成為國內起步較早、規模最大、技術經驗成熟、產業配套不斷完善的海水淡化“頭部企業”。
綠色發展加快轉型升級。強化減污降碳和資源循環利用,回用沼氣發電1667萬度、節約電費1224萬元;國內率先開展啤酒生產廢水協同處理,年處理啤酒廢液120余萬噸,為啤酒生產企業節約費用105萬元;國內率先自主研發無碳源投加水質達標技術,破解行業難題,每年節約碳源費用1200余萬元,減排二氧化碳5000余噸,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增強。扎實推動國資大數據在線監管系統建設,實現財務快報、“三重一大”、債務管理、投資管理等信息線上采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圍繞數據資源、信息安全等6大體系,建成統一數據中心,發布信息化標準體系20項,建設5個智慧廠站試點。創建青島市水質保障與水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等6個市級科技創新平臺和1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3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先后取得授權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21項、軟件著作權33項,參與編制國家、地方及行業標準20項。
下一步,水務集團黨委將緊緊圍繞上級的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始終保持“事爭一流、唯旗是奪”的工作狀態,加快推動水務環境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績,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水務環境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