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0月14日8版
從傳統農業鎮到現代化特色新城的“華麗轉身”
萊西姜山鎮拓展“萊西經驗”,三十載“蝶變”成“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經濟重鎮
“以前,村內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臟亂差很嚴重,一到雨季,出門手提鞋、出村‘車騎人’。”在萊西市姜山鎮大河頭村,村民高金友對27年前村莊的情況歷歷在目,“現在可不一樣啦,光落戶在俺村的企業就有15家,俺現在也像城里人一樣,按月領工資,月收入4000多元。”大河頭村的幸福生活僅僅是姜山鎮深化拓展“萊西經驗”的一個縮影。
姜山鎮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從上世紀90年代初貧窮落后的“姜山大洼”,一步一步轉變為萊西市的南部副城,成為迅速崛起的現代化特色新城。與此同時,在突破平度萊西攻勢下,姜山鎮借勢“南部新城”,打造“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經濟重鎮。
■垛埠新村農戶門前干干凈凈。 馬英歌 攝
從傳統農業向新型工業轉型
驅車行駛在垛埠新村的中心大街,街道兩旁花團錦簇;在干凈的垛埠新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前,一群白鴿在廣場上空盤旋;32條柏油馬路直接通到村內家家戶戶。與現在的垛埠新村對比,30年前的垛埠新村卻是另一番光景。
“30年前村莊混亂難管,經濟發展非常貧窮落后,農村男人娶媳婦都是難題,遇到紅白喜事都得求親告友四處挪借。為謀生計,我們村青年男女遠赴美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打工。”垛埠新村黨總支書記嵇境明告訴記者。
身處“貧窮大洼”,怎么戰天斗地、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闖出”一條通往小康的道路來?這是擺在鎮村黨組織面前的一大難題。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萊西會議的召開和204國道的開通,姜山鎮黨委政府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迅速確定了“以工富民強鎮”發展思路,并爭取上級支持,沿204國道設立了“青島市沿三線工業區”。
1993年,韓資企業青島二和纖維、青島棉花纖維等項目率先入駐,工業經濟“第一桶金”開始積累沉淀,全鎮上下堅持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圍著項目干,投資6000萬美元的青島泰光制鞋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美元的奧司登精密鑄造有限公司、投資5.35億美元的青島耐克森輪胎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內外資項目接連落戶、開工建設、陸續投產,姜山鎮的工業迅速崛起。到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突破5000萬元大關,實現5715萬元,是1990年5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5715元,是1990年的66倍。經濟發展實現了華麗轉身,從貧窮落后的“姜山大洼”成為青島市經濟發展20強鎮。
垛埠新村村民嵇煥冬、金成芬兩口子原本在韓國打工,看到周邊同伴都在家門口的企業干得不錯,他們又回到了垛埠新村。而像嵇煥冬、金成芬這樣在韓國打工的7000余名姜山人都先后回鄉就業。2019年,該村集體收入25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4萬元,真正實現了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腰桿挺起來。
從單純工業化向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發展
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間,姜山鎮的工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仍然以橡膠皮革、服裝鞋帽、食品加工等低成本、勞動密集型企業居多;雖然推動了經濟發展,但產能落后、社會貢獻率低、爆發力不強、可持續發展的沖勁不足。同時,因為只注重工業化快速推進,城鎮化沒有及時跟進,工業區、城鎮區基礎配套和生活配套落后于工業產業發展,姜山出現了對優質大項目缺少吸引力和競爭力、留不住項目和人才的現象。
趕超發展,貴在及時轉身。姜山鎮黨委把握發展思路及時轉型,確定了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發展的新思路。在城鎮化發展上,姜山鎮堅持優先注重教育設施配套,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對2處中學、9處小學、2處幼兒園開展了教學樓新建工程;投資4260.64萬元,對李權莊、垛埠、大河頭等12個黨群服務中心全面開工建設。先后投資50多億元,開展了工業區和鎮駐地共計22條、總面積150多萬平方米的道路、排水、排污、通訊等建設工程,工業區建成區面積由20世紀初的15平方公里拓展到2012年的30平方公里,建成區的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實現了“七通一平”。
在工業產業發展上,姜山鎮著力引進高、精、尖的技術類項目和研發中心,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拉動能力強、社會貢獻率大的大項目、好項目,提高項目的質量和貢獻率。
擁有全國第一條無鉛銅生產線的三菱愛科銅業的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亞洲最大的臭氧裝備專業化生產企業國林實業等一大批優質大項目落戶投產,姜山的工業產業從注重數量向注重效益快速轉變。
好環境引來“金鳳凰”。1992年春天開始,大河頭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整治了五縱六橫、全長5500米的村內街道,兩邊全部漿砌了排水溝,栽植冬青、紫荊、垂柳、櫻花等各類綠化苗木。去年,村委又投資120余萬元,將村南廢水溝漿砌500多米,并在岸邊修建起古色古香的花墻,繪上國學故事圖案,將村莊裝扮成一個靚麗溫馨的大花園。1999年,韓資企業青島金大皮革有限公司被大河頭村的優美環境吸引落戶,并形成集聚效應,吸引14個內外資企業落戶。“我們還成立了服務企業工作隊為企業打掃衛生、收購廢品等。所以這么多年來,這些企業在我們村不斷增資。”大河頭村農業負責人遲仁福說。
數據是發展的充分佐證。至2019年底,姜山工業項目總量達到460多個,規模以上企業84家,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131.4多億元,姜山工業區被確定為青島市先進制造業功能區、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2019年全鎮地方財政收入實現7.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1萬元,分別是1990年的755倍、28倍。
借勢“南部新城”,打造“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經濟重鎮
隨著工業產業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姜山鎮迅速成為萊西市龍頭強鎮、青島市經濟重鎮。為加快青島北部經濟崛起,2012年青島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決定組團發展姜山新城,2013年初又把姜山鎮確定為青島市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鎮之一。如何把一個普通鄉鎮建設成為特色新城,成為擺在鎮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難題。
“姜山鎮因為距離青島主城近,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同時工業基礎比較豐厚,生態非常好,所以成為南部新城重點打造的一部分。”萊西市南部片區開發建設指揮部開發建設部部長王德洋介紹,建設南部新城對于姜山來講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
借勢打造南部新城,姜山鎮黨委政府確定了打造“產業新城、生態新城、宜居新城”的發展定位,并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九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要求,確定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特色新城、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為加快新城建設,姜山鎮創新工作思維,破解發展瓶頸——
規劃引領、借機發展。搶抓青島市小城市培育試點的歷史機遇,姜山堅持高點定位、規劃引領,聘請廣州城市規劃設計院完成了姜山新城20年總體規劃,并于2013年9月通過了青島專家評審。姜山新城重點打造四個核心區:北部突出生態建設,打造姜山濕地國際休閑體驗區;中部核心區規劃新城政務、文化、商業綜合服務中心;對東部傳統工業園區改造升級,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核心區;南部對高新技術產業區實施高標準配套,打造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致力把姜山新城打造成為青煙威發展帶的戰略節點,大青島北部的產業新城、生態宜居幸福新城。
平臺思維、借力發展。用平臺思維做乘法,發揮龍頭大項目產業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規劃建設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高端智能制造產業、現代生物醫藥產業三大產業集聚區,對三大產業集群強鏈、壯鏈、補鏈。2018年與北汽集團聯合舉辦的北汽新能源汽車青島基地供應鏈伙伴大會上,當天簽約了20家汽車供應鏈企業、15家青島市屬企業,總投資120億元;2019年中科產業城開園當日簽約青島中科藍智產業等高端項目36個,總投資89億元;2020年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園奠基儀式當日簽約海諾應急防疫物資生產基地等醫藥類項目12家、總投資74.7億元。通過平臺思維、平臺招商抓住了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源,推動鎮域產業由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低端制造型的“淺藍”產業迅速向科技創新型、新興產業型、高端創造型的“深藍”產業邁進。
金融引領、借資發展。破解市鎮財力不足瓶頸,姜山搭建四大融資平臺促進新城建設。即圍繞工業集聚化發展,率先成立了全省第一個基金小鎮,也是全省第一、全國第四的管理最規范基金小鎮,已入駐各類基金企業公式出一條“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新路子。
圍繞發展規模化現代化農業,2020年4月,在青島市率先制定《姜山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模化流轉獎補辦法》,對工業區規劃以外、適宜土地規模化流轉區域內新增的規模化流轉土地給予獎補,一個多月時間,姜山就辦結規范性土地規模化流轉手續2283.13畝,2020年底流轉土地將突破10000萬畝;注資1億元新成立了“青島姜山金穗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以農業公司為平臺,為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撐、人才支持、科技引領,目前面積6萬多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致力把千畝農業小園區發展為萬畝綜合大農場。
圍繞姜山新城配套建設,姜山鎮成立了姜山建設投資服務平臺公司,并與青島城投集團合作,自2020年起,利用3年時間、投資150億元,對姜山新城開展基礎設施配套大建設,解決了新城配套資金不足難題。
“‘萊西會議’是我國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運用實踐經驗,推動農村基層建設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姜山鎮歷屆黨委政府堅決貫徹落實‘萊西經驗’,歷經30年的深化拓展,姜山鎮從貧窮落后的農村普通鄉鎮成長為全國重點鎮。姜山鎮30年的發展之路,正是‘萊西經驗’30年的實踐探索、實踐成果和實踐見證。”姜山鎮黨委書記陳德利說。
發展思路的順勢轉變,加快了姜山鎮的發展進程,向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產業聚集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先行區、山東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膠東半島休閑旅游康養中心等發展目標闊步前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王國師 李世杰)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