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8月17日,為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示,“調研中國”百強團隊青島理工大學“青春研農”調研隊赴“黃河糧倉 生態齊河”德州市齊河縣開展調研活動,本次調研的題目是“守望與期盼:農村地區土地荒廢與年輕勞動力流失對農業糧食問題的影響”,調研題目緊扣國家鄉村振興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戰略,旨在引導大學生深入接觸和思考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基層社會治理制度優勢。團隊由青島理工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宋玉文擔任指導教師,本科生張煜晨等8人參加。
紅心向黨,齊心為民
本次調研選取了齊河縣具有代表性的鄉鎮和村落,先后走訪齊河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焦廟鎮周莊村、焦廟鎮荷香別院社區、趙官鎮大徐村、趙官鎮大馬頭村、趙官鎮銀杏社區、馬集鎮潘莊村、黃河文化博物館群等地。在調研過程中,隊員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采訪當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感受到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齊河縣鄉村振興戰略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在與村干部及村民的交流中,隊員們了解到當地村民主要通過基層黨組織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第三方企業或國企,每畝地每年可獲得900-1600元土地流轉費或分紅補貼,部分村落甚至已經實現了100%土地流轉,齊河縣的土地流轉已然走在了時代前列。
大徐村村支書徐加強告訴隊員們:“土地流轉開始階段,農民對土地流轉抱有觀望心理,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村干部便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推動了土地流轉的速度和規模。另外,我們也積極推動基本農田之外的其他農田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努力提升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
趙官鎮組織委員徐加強還帶領隊員們參觀了大馬頭村村史館,介紹了村里一艘解放戰爭時期支援前線的紅船,同學們深刻感受到了扎根于紅色文化的齊河縣基層黨組織的力量。
已經是預備黨員的陳睿敏同學,頗有感慨:“這次齊河調研,深深感受到基層工作的艱辛,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在土地流轉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紅心向黨,齊心為民,是齊河打造的紅齊品牌,也讓我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黨課。”
黃河糧倉,糧食安全
本次調研的重點是農村土地荒廢與年輕勞動力流失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問題,調研發現,齊河縣作為黃河糧倉,不存在土地荒蕪的現象。這是因為,從地方政府精準施策到老百姓的土地情結,都使得土地荒蕪現象不可能存在,此外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也給農民在現實操作層面提供了解決方案。
齊河縣委組織部范增智科長為隊員們解疑答惑:“我們全面推行“供銷社+國企+鄉鎮聯合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的聯農帶農服務模式,積極引導支部領辦合作社、鎮級組建聯合社,整合外出務工農民流轉的土地,推動土地連方成片,統籌調配農機設備,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一方面降低了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糧食的產量不減反增,作為黃河糧倉的齊河縣穩穩扛牢了‘糧袋子’。”
一周的調研讓隊員們撥開云霧見天日,徹底解開了心中的疑團。“齊河縣已經進行了比較成熟的探索,從基層黨組織引導、市場化力量介入、土地流轉到產業結構升級均在往模式化探索的道路上發展,這讓我的內心感到一種中國力量!”本次調研隊的隊長張煜晨說。
黃河力量,家鄉情濃
8月11日,適逢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創新中心在青島理工大學成立,青理學子致力于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本次調研隊中有四名同學來自于齊河縣或德州市,他們對母親河黃河和故鄉齊河都抱有深深的感情。黃河之畔的齊河水草豐美,綠樹成蔭,鞋底的泥土讓他們腳下更加堅實。
本著反哺家鄉的初衷,隊員們主動運用在青島理工大學學習的計算機、自動化、外語等專業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實際行動為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青理力量。在齊河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綜合服務中心,他們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主動與工作人員進行交流探討,在種子用量、噴灌面積、自動化機械播種、無人機噴灑農藥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農業數字化的可行性建議。在鎮村走訪過程中,隊員們更是參與到實際工作中,探討土地流轉的現狀和措施,陳睿敏同學還主動與農民朋友交流分享學習使用計算機的經驗心得。
隊員們還參觀了黃河文化博物館,學習黃河歷史文化,在參觀過程中,隊員穆雨婕說:“雖然生在黃河邊,但對母親河卻知之甚少,這次參觀讓我對黃河之所以叫母親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次調研隊員之一崔鴻賓,土生土長的齊河人,在黃河岸邊調研時感嘆:“站在黃河畔,此時此刻,我感受到了我的家鄉齊河力量、母親河黃河力量以及中國力量!畢業后,我要回到齊河,用自己在青島理工大學所學的自動化專業,為家鄉的數字化農業貢獻一份青理力量!”
青島理工大學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高度重視實踐育人,積極引導同學們用腳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深入基層的實踐中感知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實踐中探索真知提升自我,為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文/宋玉文 張煜晨 通訊員/王妍)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