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7日訊 “868元一次,868元兩次,868元三次,成交!”在夏格莊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經過30余輪激烈競拍,萊西市夏格莊鎮夏一村252.15畝叫行地5年土地使用權最終以88.26萬元拍賣。這是交易中心成功“定錘”的“第四單”。

自今年4月份開展黨建統領鄉村公共資源共享行動以來,夏格莊鎮先行先試,積極探索,8月,創新打造了萊西市首家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通過優化農村資源配置、規范流轉交易、服務共富公司,讓閑置資產“活”起來,干部心里“亮”起來,村民錢包“鼓”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動力與活力。
搭平臺建體系 “盤活”閑置資產
“現在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村莊老齡化嚴重,大量土地無人耕種,閑置資產越來越多。”談及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成立的契機,夏格莊鎮經統審計中心主任任巍山介紹,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等各類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需求明顯增長,但也存在資產權屬不明、村委競拍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我們通過市場機制為‘沉睡’的農村資產還權賦能,為農村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趟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夏格莊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這一平臺應運而生,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廣大農戶、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為主要服務對象,開設“林權交易申請受理”“實物資產業務受理”“土地流轉申請受理”“共富公司業務咨詢”等6個業務窗口,以協議轉讓、線下拍賣、招投標、掛牌等多種形式運行,目前業務覆蓋全鎮15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業務覆蓋率達到100%。截至目前,交易中心已受理業務9宗,完成交易4宗,涉及土地使用權交易面積724.15畝,實物資產租賃518平方米,累計交易額152.81萬元,規范交易合同90余份,交易場均溢價率超過50%,為村集體額外增收60余萬元。
“陽光”化運作 干部清白百姓放心

“拍賣場合正式,叫價沒了顧忌,還全程有‘監督員’,大家伙都滿意!”夏五村村民王丙輝告訴觀海新聞記者,之前要賣叫行地都是村子自發組織競賣,人情世故牽扯進去,不但價格叫不上去,還有很多群眾對結果不信服,易產生矛盾糾紛,而交易中心的成立,破除了這一弊端。8月29日,中心成功以20.784萬元的價格公開拍賣轉讓了該村86畝叫行地土地經營權,其中66畝南泊叫行地使用權溢價率96%,20畝北嶺叫行地使用權溢價率更是高達260%,為村集體組織額外增收10.58萬元。夏五村村支部書記張廣龍也樂道:“拍賣全程錄音錄像,交易在‘陽光下’進行,不僅鄉親們對拍賣結果沒了猜忌,我們干部也‘清白’了,心里亮堂堂!”

為實現農村產權交易流程規范化、服務標準化、監督科學化,從源頭上封堵農村產權交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漏洞,避免暗箱操作,減少交易后遺癥,中心推行“交易申請、前置審核、信息發布、資格審查、組織交易、簽訂合同、出具鑒證”的“七步交易工作法”,完善交易流程,層層把關,確保筆筆交易真實有效。同時出臺《夏格莊鎮農村產權交易實施方案》《夏格莊鎮土地承包經營權交易指南》《夏格莊鎮農村實物資產交易指南》等,進一步規范交易服務工作。
送服務架橋梁 實現“雙贏”促增收
“稻地有人種,農民有工資,村集體有收益,共富公司、社會企業有分紅,還能打響‘渭田旱稻’特色品牌。”夏格莊鎮渭田村黨支部書記吳家友提起即將簽訂的協議喜不自禁。今年8月,夏格莊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及渭田新村黨總支與青島供銷普惠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多次進行洽談、協商,目前已達成共識,預計9月中旬雙方將簽訂合作協議,采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共富公司+社會資本”的模式,由村級共富公司負責旱稻種植,青島供銷普惠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協助加工、包裝及銷售,在保證村集體旱稻每斤8元基本收益的基礎上,額外獲得收益由共富公司與社會企業按既定比例分紅。

為破解農村“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地當如何用”的難題,夏格莊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貫徹服務共富公司、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宗旨,配合共富公司在協商洽談、協議簽訂等關鍵環節提供法律咨詢及規范協議的服務,通過交易中心的溝通橋梁作用,拓寬共富公司銷售渠道,提高品牌效應,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社會資本與村集體經濟共富公司的“互促雙贏”。目前渭田村已種植旱稻50余畝,預計旱稻收獲后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5萬元,村民每畝地增收1500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李德銀 通訊員 程強 張琦)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