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10月19日7版
縱觀全球,在宏觀區域內發揮金融樞紐作用的大中型城市,通常被我們稱為金融中心,它們往往與證券交易所、金融產業、銀行業等密切相關,經濟也相對發達。
日前,由國家高端智庫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與英國智庫Z/Yen集團共同編制的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28)”在中國深圳和韓國首爾同時發布。
上海外灘夜景。
本期指數共有111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紐約、倫敦、上海分列前三名。隨著西安和武漢的加入,中國內地已有12個金融中心城市上榜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其中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球前十位。
這些城市的金融業發達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本期指數,青島位居全球第47位,較上期躍升52位,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距離前排陣營仍有不小的差距。研究先進、學習先進,對青島來說,可能是最快捷的提升路徑。
敢與紐約、倫敦“三分天下”的上海,底氣來自哪里?北京、深圳又有哪些領先之處?
三座城市成為金融巨擘
上海對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渴望為時已久。早在2009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就通過了在202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方案。
近年來,上海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的進展有目共睹,得到業界認可,可以說已基本實現了目標。9月25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8),上海首次躋身全球前三甲。這表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益鞏固,愈發受到全球經濟金融界的廣泛認可。
2020年是上海實現“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國家戰略目標的收官之年。在今年3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首次晉級GFCI全球第四后,上海在完善金融要素市場、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優化金融服務功能、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持續發力,金融核心功能不斷得到提升,一躍超過日本東京,進入全球前三陣營。
本期指數第7和第9,被北京和深圳摘得,說明城市金融業實力和影響力足夠強大。
作為中國政治中心,北京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在全球金融領域的前排,占得一席之位。目前,北京的金融資產達到140萬億以上,占全國的45%左右,而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有各類金融機構1800多家,其中總部企業175家,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到102萬億元,占全國的近40%。
站在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飛速發展自然離不開金融之水的灌溉。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高于GDP增速6個百分點,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壓艙石,2020年上半年金融業占全市GDP的16.2%。
要素完備夯實金融業基礎
上海、北京、深圳這三大城市靠什么走到了世界金融舞臺的中心?
一個城市的金融實力、影響力以及地位的評定,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就當下來看,金融要素市場齊全、金融業開放程度高、金融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等成為上述三大城市的著力點。
金融要素市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最大優勢。目前,上海集聚了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票據、期貨、黃金、保險等各類全國性金融要素市場,成為國際上金融市場體系最為完備、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
美國匯盛金融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陳凱豐說,上海原油期貨目前與紐約原油期貨和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在全球位列前三,而且這三個原油期貨價格基本上都已經非常均衡,上海原油期貨價位基本上就在紐約和倫敦價位中間,其交易量等方面都非常不錯。“就是說上海開始交易就立馬成為第三大,這很厲害,之前迪拜也試過,印尼也試過,很多國家都試過,但原油期貨都沒有做起來。”
深圳的金融要素市場也很完備,且部分要素的質量可以叫板上海。上海和深圳各自擁有一家證券交易所,也因此,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兩大核心地區。截至2020年7月,上交所上市公司總數1677家,總市值約為42萬億元;深交所上市公司總數2261家,總市值約為31.7萬億元。
高水平開放打造核心競爭力
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也是成就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探花”的核心競爭力。
在整體國際化水平方面,上海經濟外向度、機構國際化和國際影響力均位列全國第一。截至2019年末,上海外資金融機構超過510家,外資金融機構占上海金融機構總數近30%。通過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試點,全球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大多數在上海設立了營運機構。
北京則率先實現全領域的金融開放,2018年以來40余家外資金融機構落地北京或者擴大在北京的投資,包括標普、惠譽、穆迪三大評級機構,萬事達、VISA兩大銀行卡清算機構,高盛、瑞銀、瑞信等國際知名投資銀行以及環球銀行從業協會SWIP等國際金融組織。涵蓋了保險、證券、金融科技、資產管理、金融科技、支付結算、征信評級等各個領域。北京日益成為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的首選地。
北京穩步推進金融市場準入放寬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的可兌換。“我們在北京中關村率先實施資本項目建議化改革系列措施,我們開展投資方式更加便攜、靈活的QDLP試點,設立了人民幣國際投貸資金。”北京市副市長殷勇介紹。
殷勇說,北京注重金融開放與專業服務協同發展。經過先后三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北京形成了一百二十多項全國首創或者效果最優的開放創新舉措。除了金融之外,在法律、會計、教育、醫療、人力資源、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方面都不斷提升開放的力度,形成了以服務業為特色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機制。
科技金融重塑金融中心格局
未來的金融中心一定是金融科技中心已成為全球共識。金融科技將重塑世界金融中心格局,因此也成為全球金融業搶占的制高點。
自2016年起新加坡每年舉辦金融科技節,僅2019年參與人數便超6萬。香港1999年設立香港數碼港,去年推出“金融科技合作平臺”等措施,爭做全球創新科技樞紐。上海今年更是連發多條關于推進金融科技中心建設、金融科技人才引進等相關的政策。
深圳立志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深圳有著一批優秀的金融科技領軍企業,包括目前已是國內最大規模金融科技集團的中國平安,國內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微眾銀行,首家推出人工智能投顧服務的招商銀行,唯一持牌市場化的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等等,他們是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先鋒部隊。
事實上,基于區域經濟的發展特點,深圳的金融科技起步更早,專利儲備、創新研究等方面的能力都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院、未來金融監管科技研究院、全國唯一的金融科技測評中心、全國唯一的市場化個人征信公司百行征信、具有EID數字身份認證技術的中信網安,一批金融科技重要機構落戶深圳,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整理自第一財經、新華財經、希財網等)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新聞: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