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首個機器人餐廳在即墨經濟開發區科創中心營業。據體驗者介紹,機器人炒的菜味道和大廚炒的沒有差別,有的菜甚至還更好吃。
隨著人工智能(AI)行業的迅速發展,日常生活中擁抱機器人的時代也近在咫尺。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衡量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擁有機器人是一個重要的標準。
的確,機器人在某些行業會代替人類。掃地機器人會解放人類雙手,代替人類做家務;做菜機器人會節約食材的同時給人類呈上可口的飯菜;早教機器人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選取主題場景,全方位訓練兒童學習能力。
機器人在某些行業也優于人類。在工廠生產線上,工業機械臂效率要遠遠高于手工;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橫掃棋壇;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能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一分鐘內就能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
面對如此強大的人工智能,有人不免悲觀起來,按照這樣的勢頭發展,機器人豈不要代替人類所有的工作?在人工智能高度發達的將來,還需要醫生、老師、記者這樣的職業嗎?
雖然機器人無所不能,但是人類的情感卻是它無法識別的“盲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孫哲南曾表示,當前的計算機架構和編程模式具有本質上的劣勢,使得人工智能無法實現與人腦情感的自然交互。本質上,人工智能僅僅是物質世界范疇的概念,無法跨越到意識領域。
據記者了解,迄今為止,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化表現僅僅在模仿人類左半腦的理性思維模式,而完全不具備右半腦的感性思維,人工智能至今還沒有創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
普羅泰戈拉在《論真理》中提到“人是萬物的尺度”。人與人之間,尤其是至親、摯友之間,經過長時間的磨合與溝通,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能夠理解到對方的意圖。對于機器人來說,它很難懂得“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背后的感動與不舍。
也正是因為人類具備情感,病人有醫生的鼓勵會增加面對疾病和死亡的勇氣;學生在面對老師苛責時,因為羞恥心會迸發出進步的動力;記者會從受訪者的動作和眼神中讀懂他們真實的想法。
所以,AI的不斷進化,帶給人類的,不應該是無謂的焦慮,應該是希望。(青報全媒體記者 馬英歌)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