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文聯一級作家、山東省作協原副主席、青島市作協名譽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許晨撰寫的長篇報告文學《山海閩東》,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報》《人民日報》《中國作家》陸續選載后,即將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許晨繼《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一個男人的海洋》《民企國魂》《耕海探洋》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報告文學《山海閩東》全面深刻地立體再現了寧德人民在一屆屆黨委、政府帶領下,矢志不渝、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以及福建寧德發生的滄桑巨變。
接下重任記錄脫貧攻堅之戰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一線的扶貧工作者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和熱情為基層百姓帶去了信心與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在這場“戰役”中自然也不能缺席,許晨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國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時刻,中國作協與國務院扶貧辦共同開展了 “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組織一批優秀作家深入第一線,采訪寫作反映脫貧攻堅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 “我有幸入選,并受委派前往福建省寧德市深入采訪、體驗生活、構思寫作。”接到這一創作任務,許晨深感責任重大。
寧德位于福建東部,俗稱閩東,2000年11月撤地設市。這里一邊是交通不便的高山險坡,一邊是灘涂連片的沿海地區,還是少數民族畬族的聚居地,一度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人民群眾生活困苦,曾列入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被稱為東南沿海的“黃金斷裂帶”。 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深入調研,潛心思考,提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脫貧措施,開啟了閩東扶貧開發的創新實踐,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滄海桑田,至2019年底,寧德市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經濟社會也取得了高速發展,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寧德出現在世人面前。 “通過基本的案頭工作和深入了解,我感到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脫貧攻堅題材,也是一個光榮艱巨的寫作任務,必須深入進去扎實采訪,精益求精,方能寫出一部精品佳作。 ”
二下閩東一線采擷鮮活素材
為了創作這一重大題材的文學作品,許晨以事必躬親的創作態度二下閩東,“第一次是2019年11月份,來到寧德之后,我沒有驚動當地領導,而是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走過的路,登山入海,深刻感悟。第二次是12月份,在扶貧辦配合下深入縣鄉村鎮,得到了許多扶貧開發第一手材料。 ”許晨告訴記者,真情實感是報告文學的第一要素,首要的就是在采訪體驗上下功夫。
回憶起那段在閩東采訪的日子,許晨記憶猶新,“閩東山高海低,陰晴多變,我白天行走在山海之間,一會兒艷陽高照,一會兒細雨連綿。每到一處,不僅聽情況介紹,看扶貧項目和村容村貌,還要找到重點戶詢問訪談,或者召開小型座談會。晚上則在住處整理采訪記錄和手機照片,回味采訪場景,考慮第二天行程,常常夜深而不寐,沉浸在采擷到珍貴素材的興奮之中。第一階段采訪結束后,我向有關方面作了詳細匯報,得到中國作協領導和創研部的高度重視,給予了具體指導與大力支持。 《中國作家》雜志社編輯和《文藝報》記者均表示,我再次前往閩東時,他們將專程陪同實地調研體察,最大限度掌握鮮活的素材,為寫好作品打下堅實基礎。 ”
許晨笑言,那段時間自己成了朋友圈中的“霸屏大戶”,手機計步器上何止萬步之遙。雖時感腰酸腿疼,但興致勃勃,樂此不疲。
深受鼓舞疫情期間三易其稿
《山海閩東》的創作期間正是年初疫情突發之時,許晨與大多數人一樣居家隔離,每天的寫作時間八九個小時。許晨告訴記者,雖然目前的成稿為25萬字,但是自己前后修改了3稿,共計60萬字。
“居家隔離,外出減少,對我而言是一個相對安靜的創作環境,但心情一度受到疫情的干擾,無法安心坐在書桌前。 ”正在此時,中共中央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讓許晨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鼓舞。當晚,許晨坐在電視屏幕前收看《新聞聯播》中的會議報道,心潮翻涌,深受鼓舞。有人說:一個富有責任心的當代作家發現了好選題好素材,如同深山藥農找到了人參、地質學家勘探出金礦一樣,十分振奮。那時的許晨就處于這樣一種狀態。 “整體脫貧奔小康,是我們黨對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向全世界減貧事業奉獻出的 ‘中國方案’,中國作家應該而且必須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斗爭中去,用手中的筆記錄書寫謳歌這一人類壯舉。我能夠參與其間,深感榮幸,決心潛心耕耘,精益求精,寫出一部無愧于寧德人民和當今時代的好作品。 ”
/ 新聞幕后 /
從以船為家到蓋樓致富
寫作過程中,許晨感受著閩東基層百姓的喜悅,并將這種情緒融入在文字的書寫中。原本的漁家兒女不僅脫貧致富,更成為帶領父老鄉親們共奔小康路的排頭兵,而這更像是“滴水穿石”閩東精神的一種延續——脫貧奔小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這樣一股子韌勁。采訪中,許晨給記者講述了在閩東采風過程中遇到的 “黑哥”,而他也成為報告文學《山海閩東》中書寫的典型人物之一。
早年寧德下岐村居民都是以打魚撈蝦、趕小海為生,祖祖輩輩住在船上,天為蓋海為廬,一條長七八米、寬不足兩米的小船,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當,被稱為“海上吉普賽人”。一首民謠道出了他們貧困生活的艱辛:“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宗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 ”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政府通過填海造陸、向鄰村征地等多種方式,向船民免費提供土地建造房屋,一舉解決了他們上岸沒有土地的后顧之憂。
江成財,一名土生土長的連家船民,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由于長年漂泊海上曬得很黑,大家都叫他“黑哥”,上岸時已是而立之年,有3個孩子,政府補貼建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上岸之后,“黑哥”發揚吃苦耐勞的漁家本色,在建筑工地學到技術后,自己拉起了一支建筑隊,帶領100多名鄉親承包工程。從沒有片瓦的連家船民,到在陸地上為居民蓋樓房,“黑哥”沒有辜負老省長的期望,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典型。
采風過程中,諸如此類的際遇,不僅為許晨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同時也在激蕩著許晨為這一片豐饒熱土書寫的激情。正如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評論家李炳銀先生的評論文章《山海般的交響與記憶》中所寫到的那樣:“作者許晨在深入的探勘發現中,用寧德歷史現實的巨大變化情景和人們發自內心的喜悅表達,真實形象地書寫了這令人振奮鼓舞的圖景,也從中看到了思想精神和情感行動的巨大潛力。 ”“寫出了人、事、詩、史相互融合的英雄交響,為寧德、為中國的脫貧攻堅歷史留下了壯偉的詩篇。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