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砣代筆,以玉為紙;問道于心,琢玉成器。”玉器作為東方美學的一大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玉雕這門古老的技藝,也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傳承千年。
56歲的肖丕習自幼喜好雕刻,從核雕到玉雕,肖丕習堅守了20余年,現在已經是肖氏雕刻的第三代傳人。

《月下會友?云天高誼》是肖丕習最得意的山水玉雕作品。山水,是烙印在國人骨子里的風雅。一山一水,一鳥一樹,一縷青煙,一座小橋,可謂萬物皆有造化。

匠人琢玉,大為不易,選材頗有講究。根據玉料本身的形態、紋理、色澤、質地、透明度等量料取材,方可進行設計構圖。肖丕習說,通常一塊玉石自己要好幾天才能徹底吃透。
依勢就型,因材施藝。定稿后就可以進行粗雕了,剜臟去綹,把原石上多余的料子剔除,給玉石做減法。
雕刻環節,最考驗技術和耐心。何處入刀、何力運刀、何深何淺,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徘徊于有無之間,斟酌于形神之際,玉雕講究靈動之趣,只有手藝人融情于景,作品才能具備氣象神韻,充滿志趣與情調。
在外人眼里,打磨拋光只是玉雕最后的一道簡單工序,而在肖丕習看來,這也是一門藝術。從砂條到砂紙,從400目到3000目,這是一塊玉石成器的必經之路,也是肖丕習對玉雕最熱忱的愛。
對于肖丕習來說,那些看不完的錦繡山河春花秋月,道不盡的江山社稷家國情懷,皆在這一琢一磨之間。到如今,肖氏雕刻已經凝聚了五代人的傳承,以初心鑄匠心,因為熱愛,所以堅守。(智慧青島記者 文/楊旭彤 攝像/趙安邦)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