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3日訊 萊西市河頭店鎮位于青島市最東北角,總面積122平方公里,內轄70個自然村,人口4.38萬人。今年以來 ,河頭店鎮將“標準地”概念從工業引入農業,以黨建統領積極謀劃“共富產業園”園區建設,同時按照“新村黨委+共富公司+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推動蔬菜種植產業團發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農民增收致富同頻共振。

工業思維做農業,打造農業種植領域的“河頭店模式”
河頭店鎮作為農業大鎮,素有種植蔬菜的傳統,但是種植分散、規模小、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瓶頸,農戶每年只能收入四五千元?;谶@一點,河頭店鎮黨委、政府采用工業化的思維來打造農業產業,啟動實施占地600余畝的共富產業園建設項目,通過該項目實現規模經營、抱團發展、降低種植戶成本,實現共同致富,打造農業種植領域的“河頭店模式”。
建設蔬菜共富產業園具有明顯優勢,一是有效克服鄉村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不足的現實短板,由新村共富公司進行土地流轉并平整土地,配套道路、溝渠、噴滴灌等設施,形成“農業標準地”對外出租,有效降低農戶入園運營成本。二是便于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有序進入鄉村產業,項目建成后對有意愿的農戶,通過返租倒包租用基地相關設施開展生產經營或者租用園區農業標準地進行自建大棚來進行蔬菜種植。三是有利于增加附近居民收入,產業園建成運營后,對共富產業園區附近的群眾在培訓掌握相關技術的基礎上到產業園務工增加收入。四是產業升級內生動力更加強勁,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共富產業園都要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強化產業特色,拓展銷售渠道,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產出效率,不斷創新發展。
目前,共富產業園已平整土地400余畝,建成鋼架大棚40余座,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0畝,蔬菜種植戶30余戶,蔬菜從業人員80余人。

創建“拎包入駐”式商業種植模式,解決農戶后顧之憂
河頭店鎮共富產業園項目致力于打造成為房地產拎包入駐的模式,由共富產業園打造全產業鏈模式,避免投資者受困于品種選擇、地址考察、設施建設、品牌打造、銷售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后顧之憂,此種模式從整體上降低了產業成本和外來資本進入農業的風險。一是建立“共富公司+技術專家+農戶”種植機制,解決群眾不會種的難題。共富公司采取“請進來講、走出去學”等方式,定期舉辦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班,鎮黨委確定一名班子成員蹲點包抓,農業服務中心派出一名專業人員巡回進行技術指導。同時,與先進地區蔬菜種植能手聯合組建技術服務隊,定期現場開展跟蹤服務,為增產增效奠定堅實的技術支撐。二是建立“共富公司+經銷能人+農戶”銷售機制,解決蔬菜銷售難題。以共富公司為平臺,以黨員經銷能人為主體,組建專業銷售團隊,積極與青島各級蔬菜市場及鎮內周邊超市、酒店建立穩定供銷關系,著力幫助群眾解決銷售難題。同時,充分發揮黨建聯盟作用,在延鏈、補鏈、強鏈上下功夫,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升蔬菜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全力打造“松旺莊果蔬”品牌。利用河頭店鎮豐富的物流資源,探索“產業+合作社+郵快”發展模式,全面拓寬銷售渠道。

孕育“新業態”,啟動人才回引“金鑰匙”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為解決人才回引問題,河頭店鎮通過建設起大棚產業示范園區,吸引返鄉人才在園區內建棚發展產業,形成規模種植,不斷優化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人才創業效率,在土地規模流轉、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信用貸款、生產技能培訓、蔬菜銷售等方面,構建了完善的創業生態系統,為返鄉創業人才提供了堅實的軟硬件保障。由河頭店鎮黨委牽頭在生產技能培訓上下功夫,積極聯系農業專家和電商銷售資源對返鄉人才進行培訓,努力提升農村干部、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通過現場教學、理論輔導、研討交流、研學體驗等授課方式全面激發人才學習興趣,集聚優勢資源,精心組織、規范服務,努力讓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凝聚人才振興的中堅力量,實現由“產業集聚人才”向“人才引領產業”的良性轉變。

目前,洙河新村出現了新一輪的“回村創業潮”,目前已有20余名“棚二代”帶著“棚媳婦”、“棚女婿”回村發展。從“棚一代”父母手里接過大棚產業的“接力棒”,“棚二代”從城市“回流”到農村,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創造更高效益,他們的回歸把洙河新村的蔬菜產業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