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飲食行為和內容十分復雜,它包含了各種進食有關的行為,例如進食的方式、進食的速度、進食量的多少以及喜愛食物的種類。受到人類本能饑餓的生理驅動,才出現了人類飲食行為。
但人是生活在社會中具有主觀意識的高級動物,他們的飲食行為有著一定的社會性色彩,也包含自己主觀個性色彩。

早在兩千多年前,醫學家就發現營養與人的性格有關,而這些在飲食上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征,我們稱之為吃相。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與他共吃一頓飯是最快速的方式。
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在飯桌上是怎樣的狀態,就能大約明白這個人處于怎樣的狀態,可以說一個人的吃相反映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的特征。
美國心理學博士安東尼對吃相與性格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研究,歸納出了不同進食者有不同的特征。
一、快速進食者。
快速進食者總是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便將眼前的食物吃完。這種人辦事效率極高,精力充沛,下決心的速度很快。如果他們想要去做一件事情,便會立即行動,不會猶豫不決,拖泥帶水。

二、慢速進食者。
他們會花時間反復思考某一問題,直到沒有問題時,才會做出決定。他們思慮更加周全,但同時花費的時間也更多。對待人生,他們從容淡定,并沒有過高的要求,容易安于現狀。
三、過度進食者。
他們喜歡暴飲暴食,常常吃過量的食物。此種人過分傾向社會化,他們更加直接,也更加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緒。
四、講究吃飯順序者。
這類人對于用餐文化極其講究,每次吃飯前需要先吃開胃菜,然后吃主食,最后用湯與甜點。
他們認為吃飯是一件極其重要并且具有儀式感的事,這代表著對生活的熱愛。所以在生活中他們也是邏輯清晰,做事井井有條。

五、挑食者。
有一類人,他們十分挑食,不能接受眾多的蔬菜、肉類,他們僅僅只選擇吃自己喜歡的食物。
這樣的人多半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愿意去冒險,接受新的事物,他們喜歡享受自己所在的舒適圈,并且很難踏出它。
不良飲食會引起不良習慣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對毛里求斯1000多名兒童的生長發育情況進行了長達14年的跟蹤調查。
他們在研究中考慮了這些兒童的社會背景等因素,結果發現,幼年時期的營養不良會導致少年時期出現后斗反抗社會的行為。早期飲食結構越不平衡,兒童日后行為就越發怪異。
所以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在幾句有壓力狀態下會選擇暴飲暴食,更多傾向于吃一些油炸食品,高能量的快餐食品,而在他們壓力期間,蔬菜水果、魚肉等正餐食物攝入的較少。

性格與口味的關系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性格與口味關系密切。喜歡吃大米的人,常常沉醉在自我的精神世界,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自信心,但對他人卻很難共情與互助。
鐘愛面食的人,思維靈活,能說會道,同時做事情容易喪失信心,常常半途而廢。喜歡吃油炸食品、高熱量的人,往往內心有一股干勁,喜歡冒險,也容易沖動。
他們希望能有屬于自己一番事業,但是在遭遇挫折時卻會馬上選擇放棄。討厭油膩,喜歡吃清淡食品的人注重人際交往,喜歡與他人接近,同時,他們有很多的朋友。
但同時,不同的地區也造成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與社會性格。

四川與湖南的人都愛吃辣,向來,川妹子與辣妹子都是不好惹的,他們脾氣火爆。而東北人十分豪爽,在做飯也是如此,喜歡大鍋亂燉,不拘小節。
江南女孩性格恬靜溫婉,說話也柔柔弱弱,他們喜歡清淡、較甜的口味。
俄羅斯有一種著名的面包叫做大列巴。他的個頭和分量就像俄羅斯人一般“夠勁”,面包粗而長,硬邦邦,這體現出了俄羅斯人粗獷豪爽,不拘小節。美國飲食多以快餐為主,像炸雞一類的快餐被美國人所鐘愛,而美國人的確喜歡冒險。
不得不說,人類的飲食像一面鏡子,客觀又全面地反應了每個人當下的真實狀態。如果你情緒低落時,往往食欲也會降低,幾天不吃飯也不覺得餓。

而如果你遇到了開心的事情,在興奮的狀態下,往往會多吃很多。飲食習慣與性格的確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多去觀察一下他吃飯的習慣吧!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有哪些獨特的飲食習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