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有個高贊回答是:忘不掉,放不下,輸不起,自己與自己擰巴。
誠然如此。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是學會與自己和解。不是屈服,亦非妥協,而是選擇放過自己。
畢竟,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執念太深、不知和解,只會自己囚住自己。
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說的那樣:
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內心。
生而為人,不爭、不辯、不擰巴,便是最大的自由。
01
不爭
《增廣賢文》有言:“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誠然如此。
不與人較勁,就是不爭;不爭,才能與自己和解。
世上煩惱千千萬,得到愛情未必得長久,擁有金錢未必有快樂,身體安康未必就幸福。
而我們的煩惱就在于:得到了愛情還想爭長久,擁有了金錢還要爭快樂,身體安康了還不忘爭幸福,一旦其一無法滿足,就郁結于心、悶悶不樂,放不下執念,也放不過自己。
我們不妨看看,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煩惱、憂愁、苦惱,哪樣不是由于自己非得與人一爭高下而生出來的:
“別人升職加薪了,我沒有,真是煩惱;”
“別人男朋友送了她一大束玫瑰,我男朋友沒有,真是憂愁;”
“別人孩子考了100分,我家孩子沒有,真是苦惱;”
臺灣作家林清玄說:“人要常有歡喜心,有蝦摸蝦,無蝦洗褲,并常把福分給予別人。”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總是摸到蝦,還記掛著別人簍里的魚;捉到魚,還惦念著海里的鯊。最后,在與別人的爭斗中,捆綁了自己的一生。
02
不辯
有人說:“這世間,多得是流言蜚語,也多得是惡意中傷、亂管閑事之人,與他們爭辯,除了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感情,毫無益處。”
深以為然。
人生一世,不和爛事糾纏,不與爛人爭辯,才能活得輕松自在。
正如戴爾·卡耐基說的那樣:“在爭論中,獲勝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爭論。”
換言之,辯說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不說、不辯。
臺灣作家李敖曾經說過:
“有時解釋是不必要的,敵人不信你的解釋,朋友無須你的解釋。”
是啊,人這一生,開口爭吵容易,閉口不辯太難。
不吵,是修養;不辯,是修為。
世上口舌事太多,去一樁又來一樁,與其喋喋不休,不如閉口不辯。
03
不擰巴
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的確如此。要知道:
只有擺脫他人的期待,不困于名、不囚于利、不亂于情,才能不與自己擰巴;
只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不戀過往、不迎未來、不負當下,才能與自己和解。
人生苦短,何必負贅太多?
《記游松風亭》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蘇東坡想去松風亭玩賞,然而他爬山爬到半山腰時就感到腿酸疲乏,筋疲力盡。
當他仰望山頂的松風亭時,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呢?
他不禁仰天長嘆,一臉沮喪。站在山腰處,他與自己做著激烈的思想斗爭。許久之后,恍然大悟:“爬不上去又怎樣呢?在這里也可以休息呀!”
頃刻之間,他一身釋然,好比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對我們來說,得不到的名利情,放下它們就是與自己的和解。放下世俗的目標,不與自己擰巴,方得萬般自在。
人生苦短,不過三萬天;生活實難,半是辛與苦。
唯有學會與自己和解,遇人遇事別太擰巴,才能將經受的辛苦變成生活這鍋大雜燴的調味料,最后在苦短的歲月里活出自己的甜與美。
余生很短,別再與自己擰巴。
畢竟,懂得放過自己,苦難生活才會又甜又美;
不與自己擰巴,人生路上才會春暖花開。
04
人生的根本,是與自己和解
曾經有人問國學大師梁漱溟:“我們應該怎樣度過這一生?”
面對這樣一個寬泛的問題,梁漱溟先生說道:
人這一生總要解決三大關系,而且這個順序是不能錯的。
第一要解決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然后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后一定要解決的是人與自己之間的關系。
誠然如此。
人這一生,就是一段不斷與自己和解的旅程: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然后接受不能改變的。
人生的根本,是與自己和解。
一個人,也只有在學會了與自己和解之后,才能在生活的山窮水盡處,又逢柳暗花明時。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你做過跟自己擰巴的事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