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線,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圍殲。入敵后將他的后路截斷,定叫他首尾難顧,無法增援。痛殲敵人在今晚,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10月22日,青島市民李建平在家中再次唱起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選段,這部抗美援朝題材的京劇也伴隨了他的成長,因為這部劇的主創之一就是他的父親李貴華。“我的父親和母親是最早奔赴朝鮮戰場,最晚撤回國的一批志愿軍軍人。”李建平告訴早報記者,母親楊宗鳴今年7月份剛去世,整理她的遺物時,又回憶起父母戎馬一生、跌宕起伏的傳奇故事。
革命伉儷結伴抗美援朝
李建平在家中整理著父母的軍功章和他收集到關于父母的各種材料,這其中還包括一張泛黃的報紙,是1958年10月8日朝鮮勞動黨的《兩江日報》,報紙刊登了其父李貴華等志愿軍京劇團主要創作人員,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舉行告別演出的照片,當時,志愿軍京劇團演出的京劇是《志愿軍英雄傳》,也就是后來改編的京劇《奇襲白虎團》前身。
李建平介紹父親參與創作的《奇襲白虎團》1964年演出海報。
從李建平的講述中,早報記者了解到,他的父親李貴華和母親楊宗鳴,都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1946年,李貴華、楊宗鳴投入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中。他們先后參加新開嶺戰役、隆化戰斗、四平戰役等大小戰役上百次。此后,他們又跟隨部隊揮師南下,參加解放海南島戰役。兩人都擅長文藝,每次戰斗勝利后,李貴華、楊宗鳴都會為戰士們表演節目。在槍林彈雨下的朝夕相處中,這對生死戰友結為革命伴侶。后來,經部隊培養,夫婦倆踏上文藝之路。
1958年10月8日朝鮮勞動黨的《兩江日報》刊登了李貴華等志愿軍京劇團主要創作人員照片。
朝鮮戰爭爆發后,這對革命伉儷,又踴躍報名參加抗美援朝,跟隨部隊一路向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那時父母已經有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我大哥。奔赴前線之前,他們把孩子寄養在志愿軍沈陽留守處。”李建平說,不幸的是,當時4歲半的大哥因病夭折,母親在世時,每當回憶起這件事都是以淚洗面,生在娘身,疼在娘心,她常說后悔沒有讓兒子多吃點乳汁,對不起可憐的兒子。
前線采訪收集資料完成創作
從進入朝鮮開始,李貴華夫妻和戰友就經常在前線陣地采訪,留下了很多最真實的歷史材料。戰場上,艱苦的環境歷練著每個志愿軍將士。李建平常聽母親說起朝鮮寒冷難熬的冬天,她和父親要在積雪很深的雪地里行軍,鞋襪都濕了,和腳凍到一起,根本無法脫下來,大家吃的是高粱米團、炒面,就著雪球。“母親還說,他們不怕死,因為死是為了保家衛國。”李建平告訴早報記者,在朝鮮8年的時間里,由于長期在防空洞生活,母親落下了嚴重的關節炎,雙腿扭曲成了羅圈形,每走幾步就得歇歇。
“聽父親講,一次他和著名京劇裘派傳人方榮翔一起,在前線正邊走邊討論創作,突然,敵軍飛機在空中盤旋,扔下了幾枚炸彈,緊接著又是一陣猛烈掃射,五六個戰友當場犧牲。”李建平說,后來,父親每每想到那些埋在異國他鄉的戰友,都忍不住眼眶濕潤。
藝術源于生活,中國人民志愿軍京劇團的李師斌、李貴華和方榮翔等人結合志愿軍真實人物故事,多次打磨、改編,終于完成京劇《奇襲白虎團》最初劇本。“那時候這部劇的名字叫《志愿軍英雄傳》,父親和志愿軍京劇團的戰友們到了戰斗英雄楊育才所在的部隊,采訪了當時參與戰斗的戰士,力求真實客觀還原歷史細節。”李建平說,創作完成后,先后在朝鮮及國內進行過多場演出。
革命之家的光榮傳統
1954年,李建平和父母在朝鮮的合影。本人供圖
李建平珍藏著一張四人黑白合影照片。那是1955年在朝鮮,3歲的他被母親抱著,和父親李貴華以及方榮翔的合影。“我是1953年出生在沈陽,母親回國生下我不久后朝鮮就停戰,但她并沒有留下來,而是毅然重返朝鮮,支援當地建設,把我暫時留在了沈陽的志愿軍留守處,一直到1955年,經組織批準,3歲的我被帶到朝鮮和父母團聚。”李建平說,他跟隨父母在朝鮮生活了3年多。
李建平父母的軍功章。
在李建平的記憶中,常常是熟悉了一個環境不久,又跟著父母換到另一個環境。1958年志愿軍回國后,志愿軍京劇團與山東省京劇團合并,父母脫下戎裝,帶著幾枚立功勛章,轉業到山東省京劇團。20世紀60年代,隨著《奇襲白虎團》的熱演,山東省京劇團曾一度調往北京,編入中國京劇團。李貴華作為該劇的導演之一也調往北京,李建平又跟隨父母去了北京。此后,李貴華被青島京劇團邀請擔任導演,一家人又搬到青島。
1970年,濟南軍區破格特招李貴華二次入伍,在前衛文工團任導演。可惜的是,52歲正值創作高峰的他突發疾病,帶著遺憾離開了他心愛的舞臺,永遠閉上了眼睛。送走了相濡以沫的戰友、心愛的伴侶,擦干眼淚的楊宗鳴默默帶著孩子們回到青島,住進一個簡陋的閣樓里,每天要攀登144級臺階進出閣樓。
母親獨自帶著孩子們在簡陋的閣樓里一住就是幾十年,李建平曾表示不解,母親說:“我就是個老兵,比起犧牲的千萬戰友,我沒有資格向黨和政府伸手。”今年八一前夕,楊宗鳴想看看電視里的建軍節文藝節目,誰知突然摔倒,再沒有起來。楊宗鳴的告別儀式很簡單,只有李建平和幾位家人到場。“解放軍是不怕死的。我死了后,不要開追悼會,把我的骨灰撒進大海。”母親曾經這樣對李建平說。
【對話】
傳承父母革命精神
記者:父母的戎馬一生對你有什么影響。
李建平:父母的革命精神永遠值得學習,可以說影響我一生,受他們的感染,我也在1970年,17歲的時候光榮入伍,成為一名軍人,為祖國作出貢獻,這是我一生的驕傲。
記者:如今回憶起過往,有什么想說的?
李建平:我作為志愿軍戰士的子女,從心里感謝國家,還沒有忘記父母他們這些最可愛的人,沒有忘記犧牲在戰場的先烈。
記者:你未來有什么要做的?
李建平:希望能繼承好父母的遺愿,向兒孫后代傳承好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
【鏈接】
《奇襲白虎團》由真人事跡改編
《奇襲白虎團》劇情是,在抗美援朝戰爭最后一次戰役金城戰役中,美國侵略者和南朝鮮李承晚偽軍與朝鮮人民軍進行停戰談判,但他們假談真打,破壞談判。李偽軍王牌軍首都師第一團“白虎團”越過“三八線”不斷挑釁,妄圖實現“北進計劃”。中國人民志愿軍偵察排副排長嚴偉才率領偵察班,在朝鮮人民軍聯絡員韓大年和當地群眾崔大娘、崔大嫂等人的協助下,化裝成敵軍,直插敵人心臟,策應主力隊毀“白虎團”團部,生擒“白虎團”團長和美國顧問,為奪取戰役的全線勝利創造了條件。這部劇是由中國人民志愿軍京劇團李師斌、李貴華、方榮翔根據人物原型楊育才的英雄事跡,經加工創作的現代戰爭類京劇劇目。(撰稿攝影(除署名外):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孫啟孟)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