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特派記者 李勛祥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南海10月23日訊 10月22日的南海,波濤洶涌。水流從船體穿過,像洪水一般。
從“海洋地質九號”二甲板上眺望,遠處的海邊烏云密布。陽光從黑色的云層穿出,落在海面上,形成了丁達爾效應。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特派記者李勛祥在“海洋地質九號”上。
上午9點,本航次首席科學家楊源從觀海新聞記者旁邊經過,他笑著說:“遇到這種鬼天氣,也得硬著頭皮上。昨天海試的設備還在海里,今天必須撈上來。”說完,他就匆匆離開,開始統籌指揮工作甲板上的科研人員對海里的“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進行打撈。
通過拋鉤繩的方式對海里的設備進行打撈,通常需要點“運氣”。快的時候,半個小時就可以打撈上來。但現在風大浪急,“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不斷地隨波逐流,給打撈打帶來了難度。旁邊的科研人員告訴觀海新聞記者,投放設備的時候,為了便于回收,在設備上用繩纜連接了一個波浪觀測浮球,雖然設備和浮球就飄在海面,但受海況影響,兩者間的繩纜無法確定海面下的具體位置,科考船既難以靠近,又不敢貿然接近,以免對設備造成損害。
海浪越來越大,沖到了工作甲板上面。海水與船體不斷碰撞,濺出的海水打在科研人員的臉上、身上。有好幾次,“海底海洋要素邊界層監測系統”就位于離船不遠的位置,但看得見卻夠不著,嘗試了整整一上午,也沒有打撈成功。
吃過午飯,在回休息室的走廊上碰到楊源。楊源說,午飯結束,就再進行打撈。不出三分鐘,聽到船上廣播,任務又開始了。
這時是12點,平常是大家午休的時間。來到甲板上,廚師、船員、不參與打撈工作的科研人員……滿滿地圍了一圈。據說在午飯的間隔,船長就一直在操作“海洋地質九號”,目的是盡快找到和靠近打撈的恰當地點。
從12點開始,到12點15分,終于打撈成功。我以為是風浪變小和運氣好的緣故,但楊源后來介紹,在離設備最近的時候,“海洋地質九號”開啟了動力定位系統,船體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使設備得以順利打撈上來。打撈結束后,科研人員對設備進行了回收、固定,隨后陸續回休息室了。楊源告訴記者,目前海浪已超過兩米,根據預報,下午的天氣也不太好,科考船只能到桂山島拋錨,躲避即將到來的臺風。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