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濰坊市手造博物館館長丁傳信,聽他講述對于山東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丁傳信
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濰坊市手造博物館館長
濰坊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輝煌的城市。這里有四千余年的歷史,齊魯文化、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在此交融,是中華文明重要分支東夷文化的核心發源地。早在元朝年間,濰坊就以手工業城市著稱。三千砸銅匠,七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濰縣頂針下南洋聞名于世。

濰坊的手造產品,獨具地方特色,數量之多,市場之廣,在全省名列前茅,它植根于城鄉勞動人民之中,反映社會生活,它是實現人們美好愿望的鋪路石,極具發展空間,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幾年,濰坊手造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手造進入千家萬戶,遍及世界各地。

在2021年,濰坊成功入選并榮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稱號,成為中國第四個、江北首個獲得該稱號的城市。在當時濰坊擁有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琴和剪紙2項,17項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手工藝與民間藝術類占10項,風箏、年畫、核雕、嵌銀漆器、絲綢等200余項價值突出的傳統工藝在當代鮮活存續。

手造功在傳承。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讓濰坊傳統文化活起來,既要守正也要創新,讓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手藝能順應時代發展,薪火永不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煥發手造在新時代傳承的生命力,濰坊暢通工藝美術人才職稱評定渠道,完善非遺傳承人評價機制,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非遺傳承和保護。目前全市現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83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514人,全市正高級工藝美術師6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7人。正是一代代的薪火相傳,賦予了民間技藝以鮮活的生命,刻畫出濰坊的歷史印記與文明記憶。
傳承手造之旅更要“走出去,請進來”。剪紙、木版年畫、烙畫、制陶等都是膠東地區廣為人知手造好物,膠東手造獨具特色是山東手造的重要分支,濰坊積極同周圍城市開展手工藝文化交流,邀請各個城市的手造大師來濰傳承授課,在青島、煙臺等城市開展風箏主題展等,形成膠東手造文化交流一體化,促進“濰坊手造”創新發展、煥發新生。

民間手工藝的傳承發展要有新思路、新創意,手工技藝不是單打獨斗,更不要零和博弈。乘風而上,順勢有為,打造好“山東手造 濰坊尚品”品牌、傳承膠東特色文化,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實現美美與共。
濰坊風箏是全國四大品牌之一,目前已成功舉辦了三十九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名列全國第二旅游節,產品銷往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風箏的80%出自濰坊。青島貝雕是最能反映青島海洋文明的工藝品,其不僅成為市場經濟中獨具海洋特色的藝術消費品,還遠銷世界60多個國家,是青島重要的創匯產品。此外,還有膠東地區的煙臺銀壺、日照黑陶、威海錫鑲等各具特色的膠東手造產業名品。

“小手藝創造大財富”,精湛的手造作品不僅是傳統文化寶庫里的精髓,更是膠東地區乃至整個山東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各類手工藝術十指握緊,打出拳頭,才能發揮出膠東手造的品牌力量,才能講好山東故事、傳好山東聲音。(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