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漁具生產到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發,威海光威集團用三十余年的時間,完成了轉型蛻變。威海光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亮曾說:“光威集團從一個民營小漁竿廠成為航空航天國防用碳纖維絕對主力軍,依靠的是將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設計:孫華廷
實現國產碳纖維“從無到有”
上世紀90年代初,陳亮初入光威。初入光威,他開始從事漁竿開發工作。針對公司情況,引用“5S”管理體系,開創企業現代管理態勢;致力創新,開發、研制了各種二節竿、漁竿導眼、配件等。兩年內,為光威集團開發了60多個國際市場,使光威成為世界釣具產業重要基地。
21世紀初,面對國外對碳纖維產品、技術、裝備“三封鎖”,陳亮決定做屬于中國自己的碳纖維材料。自此,光威集團在陳亮的帶領下開始了由漁竿龍頭到碳纖維龍頭的轉型之路。

碳纖維預浸料生產車間
碳纖維被稱為“黑黃金”,是實現運載火箭、航天器、大飛機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高端裝備建設的物質基礎,也是推動新能源、交通運輸、體育健康等產業升級的引擎。
“一個碳纖維產線有4萬個零部件,要解決2000個問題。”沒有經驗可循,光威集團的碳纖維創新之路并不順利。由于需要不斷探索嘗試,企業設備一直在不停更換,又因為只投入無產出,企業資金壓力巨大。期間貸款27億元、投入40億元,期間連續虧損十多年,資金鏈一度瀕臨斷裂。即便如此,陳亮和團隊也沒有改變碳纖維國產化的決心。經過不懈努力,2005年,光威集團研制出的CCF300級碳纖維通過國家驗收,實現國產碳纖維“從無到有”,使光威集團具備了為航空航天和國民經濟高技術領域急需的碳纖維提供強大技術和條件支持能力。
星光不負趕路人。在持續研發投入下,光威集團已實現多個新產品突破,目前,光威集團已能生產高強型、高強中模型、高強高模型全系列碳纖維,基本實現“原絲-碳纖維-織物-預浸料-復合材料制品-裝備制造-檢測分析-技術設計”全產業鏈發展,成為引領國內碳纖維生產的龍頭行業。

碳纖維生產車間
堅持“十年磨一劍”
今日光威碩果累累的局面離不開公司十多年來顆粒無收的辛勤耕耘。
陳亮認為,只有真正實現技術突破,才能達到高收益,光威集團多年來的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一直保持在10%左右。“自主創新、贏得競爭,才能行穩致遠。”這是光威集團不斷發展壯大的原因,也是陳亮始終信守的經營理念。
光威集團一直積極拓展國產碳纖維的市場應用。2014年-2017年,公司從成立碳梁攻關團隊、試驗生產、通過驗證、全球范圍內批量供貨,一步步成為世界風電巨頭維斯塔斯全球主要的碳梁供應商之一。2018年,光威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更加專注于在風電新材料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市場開拓。2019年6月份,公司獲得維斯塔斯“最佳供應商”獎項。
截至目前,光威集團共承擔百余項國家和省市級科研、產業化項目,授權600余項專利,通過了20個省級以上技術科研成果鑒定,主持起草和參與制定了多項碳纖維測試標準,先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多個獎項,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子通信、船舶制造、風電葉片、軌道交通、高端體育休閑用品等領域,已經搭建起上下游一體化全產業鏈條。
在陳亮看來,多年來,支撐著光威人篳路藍縷、奮力開拓的,除了一心報國的家國情懷,還有專心致志“十年磨一劍”的科研精神。搞自主創新,要戒驕戒躁,人不能浮躁,一定要心無旁騖地干主業,能守住這份本真,守住這份本心,才能不受社會各種誘惑的干擾。(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單蓓蓓)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