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梁睿
經過近三十年的拼搏奮斗,曾經不起眼的小作坊,被打造成員工數百人、擁有數千萬資產的行業領軍者。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志銀帶領企業在逆境和困難中,一次又一次實現突破創新。她說,企業做大,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設計:孫華廷
從擺地攤到產業園
上世紀90年代初,梁志銀利用手中僅有的100元擺起地攤。慢慢地,從地攤“升級”為門頭房,創建京滬電力設備公司,做起機電產品的生意。
1997年,梁志銀創立了濟南華凌電纜有限公司,即今天的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創建之初,僅有幾個人、兩臺設備。
由于經驗缺乏、人員又少,她既是老板、采購員、送貨員、業務員、會計,又是車間工人,集多種職位于一身。憑借腳踏實地的干勁,積極樂觀的心態,她漸漸在電線電纜行業站穩腳跟。
2005年,梁志銀決定投資5000余萬元把企業遷至章丘圣井工業園,并成立企業技術中心,開啟自主研發之路。2008年,企業成功研發出核電站用電纜,并取得民用核安全設計、制造許可證,企業發展邁出新臺階。
“關鍵在于技術創新”
“從小作坊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關鍵在于技術創新。”梁志銀說,在核電電纜研制過程中,材料成為瓶頸,為此,華凌電纜開啟了國際合作。2013年,華凌電纜與山東省科學院聯合引進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高分子材料技術,成功實現電纜材料轉化,解決了國內材料的“卡脖子”問題,研發出能夠替代進口、滿足國內需求的高性能尼龍增韌劑、軌道交通耐低溫尼龍波紋管等新材料產品,并進行市場應用及產業化。同時,與山東省科學院、山東大學、圣泉集團進行產學研合作,整合各方優勢資源,解決行業難點痛點,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9年,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以新材料為依托,聯合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打造了中白新材料產業園,以科技研發與應用、綠色智能制造、新材料研發、軌道交通、高端裝備、智慧物流等為主導產業。

改寫電纜壽命標準
如今,山東華凌電纜有限公司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新能源電纜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內一流研發平臺,產品涉及新能源、長壽命、軌道交通、阻燃耐火、汽車線、機車線、礦用、船用等三十多個系列。
通過研發創新,突破技術瓶頸,研發出三代核電站用電纜,助力“華龍一號”成功運營;自主研制出70年長壽命系列電線電纜,改寫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電纜25年的壽命標準,實現電線電纜與建筑物同壽命。截至目前,華凌電纜累計承擔完成省級以上創新項目64項,其中16項產品技術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得國家專利50余項,主編和參與起草國家及行業標準20余項,被電線電纜行業協會評為“線纜行業百強企業”。
“華凌電纜以市場為導向,科技創新求發展,在軌道交通、機器人線束等方面不斷創新,突破瓶頸。未來,華凌電纜將繼續奮勇前行、創新發展,在核電、軍工、新材料等多個領域齊頭并進,做專做強,為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梁志銀說。(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單蓓蓓)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