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梁睿
從一家只有幾萬元產值的制造農具小廠,到中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和特種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青特集團成立60多年來,不斷攀登行業頂峰。
青特集團總裁紀建奕始終以制造業為本,以產業報國、做百年企業、創世界品牌為己任,將“自主創新”視為生命線。多年來,紀建奕帶領青特集團實現創新和綠色發展,負責并帶領團隊完成了“重型商用車驅動橋全平臺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等行業前沿技術產品研制,整體先進性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設計:孫華廷
公社修配制造小廠的巨變
在青特工業園生產車間內,智能鑄造線、智能裝配線、高精尖特種車排列齊整,機器運作聲不絕于耳,得益于生產全自動化,原來需要20多人的一條生產線,現在只需要一兩個人便可控制。
走在這樣一個由智能設備自動完成大部分操作的車間內,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一家小小的公社修配制造廠。
青特集團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城陽人民公社修配制造廠”,最初只有20名員工、6間民房、簡陋的手工設備、幾萬元產值,以生產農具為主。走過60多年風雨,歷經幾次轉型,青特集團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和特種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

在青特工業園,“中國車橋 青特智造”八個大字格外醒目。
車橋也叫車軸,是青特集團的核心業務。憑借品牌制造、創新突破不斷攀登行業頂峰,青特集團生產的車橋以適配49個平臺類型,涵蓋輕、中、重卡及客車的“車橋自選超市”而聞名于國內商用汽車領域,車橋專利在同領域里也名列前茅。數據顯示,青特集團主導的車橋產品市場占有率在16%,在國內排名第二位,山東排名第一。

拓展專用車生產業務
近些年,在發揮傳統優勢做強車橋產品的同時,青特集團也在積極拓展專用車生產業務。
“專用車領域的競爭也很激烈,只有深入應用場景,掌握用戶痛點,才能設計出最符合用戶需求的車輛,這也是我們的競爭力所在。”目前青特集團主要圍繞市政環衛、市政電力、公路運輸、工程四大領域,開發36個產品類別,120多個產品系列,走在了國內專用車領域的前列。
“我們集團始終堅持走自主發展之路,產業涉足多個領域。”紀建奕告訴記者,目前青特集團形成了年產專用車1萬輛,各種輕、中、重卡及大型客車系列車橋110萬套,支撐橋10萬支、齒輪10萬套、鑄件10萬噸的能力。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堅持自主創新,才能掌控競爭核心。”紀建奕曾在多個場合說過這番話。
紀建奕主導建立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我們一直鼓勵試驗、激勵專利技術的申報、獎勵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集團依托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國家認可中心實驗室,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主持和參與制、修訂行業標準30余項,掌握了專用車、汽車車橋總成、新能源動力總成等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累計授權國家專利1100余項,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

加速走向國際市場
2004年前后,世界頂級商用車企業——德國戴姆勒在中國尋求新的供應商,青特集團初次與戴姆勒接觸,并接受其對工廠的考察,最后卻被告知與要求相差太遠。
為了滿足戴姆勒對最新一代商用車的輕量化需求,青特集團計劃為其制造壁厚11mm的輕量化橋殼產品。“這一級別車橋技術水平最高的歐洲企業使用的是12.5mm壁厚橋殼,國內主流橋殼還是14mm壁厚,在不改變承載量的情況下,將橋殼壁厚在12.5mm基礎上減少1.5mm,其實是在挑戰世界頂尖技術。”紀建奕帶領技術攻關小組,解決了近3000項技術問題,最終得到了戴姆勒的認可。
2020年,戴姆勒奔馳重卡訂單激增,青特集團以1.5mm的優勢成為戴姆勒橋殼總成的優先供方,量產后更是獲得戴姆勒大中華區最佳新供應商的榮譽。

經過幾代青特人艱苦卓絕的奮斗,青特集團已從簡單產品的海外出口,實現了與戴姆勒奔馳、斯堪尼亞、卡瑪斯、大宇、現代起亞、伊朗霍德羅、新加坡港務局、澳大利亞MAXITRANS、杰西博、菲亞特、庫卡等國際知名企業的戰略合作,產品出口歐美、日韓、澳大利亞、俄羅斯、新加坡、臺灣、東南亞、非洲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走出去、引進來,再走出去的蛻變式發展。
在商用車車橋業務板塊,青特集團全球高端卡車集團業務覆蓋率達95%以上,業內出海領先。
“創新與‘智造’是形成長久競爭力的核心因素。”截至目前,青特集團已累計授權國家專利1100余項,完成科技成果暨新產品新技術鑒定260余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20余項,研發的車橋有151套應用到國慶70周年閱兵彩車。
紀建奕表示,下一步青特集團將繼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在“堅持自主創新、高質量、低成本、國際化”的戰略方針下,加快實現傳統優勢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單蓓蓓)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