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于一位學生家長的“高考紀念”,記者來到即墨實驗高中——“群發”智珠在“沃”的師生“文緣”
“楊老師好,年年都能見到您做的關于即墨實驗高中的稿子,每次都會看好幾遍,也推薦給兒子和親戚朋友看,這不,看著看著就輪到我家孩子當主人翁了(微笑)。今年您去即墨實驗采訪了嗎?哪天刊發的?我準備留存下來給兒子的高中三年作個紀念。”高考結束后,一位即墨實驗高中的家長(也是記者的朋友)給記者發了一條信息。
正是緣于這樣一位學生家長的“高考紀念”,7月28日,記者由青島市區驅車來到即墨實驗高中,本是一次無主題的自由采訪,卻意外“群發”出智珠在“沃”的師生“文緣”。
老師為同學們準備的祝福手鏈
一組報道對即墨實驗師生管中窺豹
一塊展牌的“信”漣漪起一串問號
《1096名學子在這里創造自己的奇跡;即墨實驗高中——讓每一位學子收獲高考》、《學校和老師擰緊發條,讓備考時針醞勢穩行;記者探訪考前即實高》、《高三班主任六兄弟的一天;記者跟訪即墨實驗高中高三班主任對學生的悉心陪伴》、《這里有個“課堂”,要等到同學們都大學報到了才會敲下課鈴》、《首張北大錄取通知書抵青,即墨實驗高中開啟北大錄取通知書著陸青島的模式》、《每天有半天是連續站著的、講著的;即墨實驗高中教師:每節課都太珍貴,所以不舍得浪費》……翻看記者近兩年有關即墨實驗高中的部分報道,僅通過標題,即墨實驗高中的校情、學情及取得的成績等便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但關于本屆即墨實驗高中畢業情況的采訪主題,受疫情影響未曾進過學校,記者一直沒有選好,便有了邊采訪邊篩選的想法。
同學們的創意畢業照
當天下午,根據防疫要求,記者辦理完相關程序,踏入校園,直奔高三教學樓。高考剛剛落幕,高三學子均已離校,仰首俯視,環顧四周,標語、標牌、門聯——“備戰高考”的主題仍充斥著校園的角角落落。在進入高三教學樓的連廊上,記者看到一個展牌,“我給高考寫封信”幾個紅黃相間的大字赫然醒目,下面是一張張翻拍的信箋,“親愛的高考,不知道你究竟長什么樣子,但我想,一定是我對未來最好的憧憬的樣子,等著我,等著我以最好的樣子去見你。”“我想對你說,我期待與你的邂逅……感謝你的到來,讓我生命中有了最最奇妙的經歷。”“等待你的過程真的苦不堪言,曾經,我對你充滿了恐懼,但現在,我更多的是對你面貌的期待。同時也謝謝你,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承擔了太對期許的目光,怎敢輕易辜負?高考,我來了”……一行行雋秀的字里行間,透露出迎戰高考的泰然自若和胸有成竹,讓記者流連了近一刻鐘。這種“泰然”“自信”“覺悟”和“責任”根植于教育的哪一段、哪一節、哪一環?記者心中不免漣漪起一串問號。
考生寫給高考的信
即墨前10實驗占8人前20占14人
一張泛著體溫的清單閃現六大“亮點”
這些信是距離高考25天時寫的,它們的主人應該還記得2017年剛入學時校長(齊魯名校長)王崇國在開學典禮上的寄語:“希望各位同學成長為有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家國意識、博大胸懷、領袖氣質的現代中學生。”三年來,他們晨迎朝陽奮登書山,晚伴朗月遨游題海,筑夢遠大,砥礪前行,在學習上合理規劃時間,注重科學方法,借鑒他人,內省自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外,朝氣蓬勃的他們又在學校組織的各種社團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舞臺,展現了自己多彩的一面,可謂學科知識與思維能力齊飛,科學內存同人文素養俱進。如今,他們果真擁抱了高考,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校長王崇國(中紅衣)為考生送行
在高三級部主任辦公室,記者看到一張泛著“體溫”的清單——“即墨實驗高中2020高考成績”,內容涵蓋六大“亮點”,在此原文列舉如下:
亮點一:尖子生成績突出。即墨區前10名(第10、11名并列)即墨實驗高中8人;前20名即墨實驗高中14人;680分以上6人;670分以上14人;660分以上23人;690分以上2人,譚震魯694分,高家樂690分;譚震魯、高家樂、董逸宸、劉曉倩4人成功入圍清華、北大“強基計劃”;隋立旭以686分(含60分加分)入圍清華大學飛行員人選。
亮點二:一本二本達線數創新紀錄。文化課過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一本線)620人,在辦學歷史上首次突破600人;全級部1079人,本科達線人數1025人,超額完成指標,創造了即墨歷年達線最高紀錄。
亮點三:各班高考均衡發展,競創新高。8個班級超學校分配的一本指標5人以上;高三(19)班一本完成率達學校分配的200%;高三(6)班、(7)班、(10)班3個班學生全部達一本線;高三(8)班、(9)班、(10)班一本達線數均超過40人;全校共26個文化課班,其中20個班全部達本科線。
亮點四:單科高分成績喜人。英語140分以上37人,其中146分1人,145分3人,144分6人;語文120分以上60人;高三(6)班政治學科,38人中27人獲得A等級。
亮點五:藝體達線81人。1人拿到中央美院專業證;音樂2人有望被人大錄取;體育3人專業成績滿分。
亮點六:多元化升學結碩果。1人被美國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錄取;1人被英國杜倫大學錄取。
畢業典禮
一份喜報一個協議一個微笑
一個聯想一番回味一個句號
端詳著這份高考成績單,記者回想起今年5月12日,南京大學發給即墨實驗高中的一份《喜報》,內容是這樣的:“2020年是全國高考不平凡的一年。高三學子,是戰于特別時的傳奇一代。高三教師,是這段不平凡經歷的見證者,也將是無數傳奇的締造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相信貴校師生定能用不平凡的奮斗旋律奏響如期而至的高考凱歌!因為,守望著你們的,不僅有南大,還有在南大續寫著貴校傳奇的先行學子。金秋金陵,因為想見,終會遇見。”正文下附三行列表,姜小凡、李英菁、劉豐源三位于2016年考入南京大學的即墨實驗高中學子榮獲南京大學“人民獎學金”。
清華發來的喜報第二頁
而在一個月前,清華大學也曾發來一份《喜報》,祝賀來自即墨實驗高中的三位學子獲得他們的“學業優秀獎”等獎項。再往前推一個月,北京大學發來的《喜報》盛贊了來自即墨實驗高中的四位學子獲得“章文晉獎學金”等。
北大發來的喜報第二頁
此時,就在眼前,即墨實驗高中2020屆畢業生譚震魯在高三級部主任辦公室,剛剛收到了來自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高校的邀請函。
旁邊,即墨實驗高中高三級部主任張偉偉和副主任丁會訪仍如高考前按部就班地工作,在這所學校,“全員育人”假期不放假,所不同的是,相比于一年前的急切與緊張,兩人臉上不時浮現出微笑和自豪。
腦海里,齊魯名校長、即墨實驗高中校長王崇國在兩年前與記者的一番關于“教書育人”的主題交流仍回蕩于耳際:“教育是對人的成全,使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教育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的幸福人生負責。學校的教育使命就是培養領軍卓越人才,塑造無限美好未來,可以濃縮為12個字:修身養正、播種文明、賦能人生。基于這一育人思想,學校《三年行動規劃》為美好愿景的實現指明了方向。即墨實驗高中的學生未來要有更大的上升潛力,成為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國之棟梁。”
迎考動員大會
至此,記者似乎找到了此次采訪的主題,也似乎拉直了在展牌前漣漪起的那串問號,遂拉開相機包,掏出一支筆,準備正式采訪,想了想,卻欲言又止,禁不住在采訪提綱上寫下了《即墨實驗高中2018-2020三年行動計劃》幾個字,回味一番,又情不自禁在末尾畫上了個句號。
畢業合影
從樸實瑣碎的教學生活“鏡頭”里
拉直一連串的問號收獲了滿懷感動
王崇國曾告訴記者,即墨實驗高中重視高考,但不唯高考,教學和育人并重,堅持“打造擁有人文情懷、鮮明特色、一流育人質量的現代化卓越品牌學校”的辦學愿景,大力倡導“教師第一、學生中心、課堂至上”的現代化教學理念。在這一理念下,即墨實驗高中緊緊圍繞“打造一流的學科,創建一流的學校”的目標任務,凝心聚力,形成了“單項工作爭第一,整體工作創一流”的良好教學氛圍,張力十足,各項工作正行走在實現新突破的筑夢路上。
王崇國和高三級部全體教師合影留念。
至于在這條路上,全校上下是如何披荊斬棘、團結協作、齊頭并進的,記者和張偉偉、丁會訪等幾位在校的教師聊了聊,發現涉及課程開發、教學管理、教研提升、團隊建設等方方面面,橫跨全校各個部門,縱跨高一到高三,鑒于太過專業,閱來枯燥,記者便篩選了近一年來部分教師的“鏡頭”,并從這些樸實的教學生活瑣事中體會到,同學們在“寫給高考的信”中透露出的泰然自若和胸有成竹,原來發源于腳下的“路”在這三年里的平坦開闊,發力于潤育自己成長的“土壤”在這里智珠在“沃”。
鏡頭一:大年初二,即墨實驗高中中層以上管理者便開始奮戰在學校抗疫一線,各處室齊心協力,一切為了高三,一切瞄準高考,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使即墨實驗高中高三學子能夠在4月15日順利復學且馬上駛入沖刺高考的軌道。
鏡頭二:春節前一放假,便開始了線上學科答疑;正月初三,高三級部主任張偉偉和副主任丁會訪便到校錄課,各班、組的教師在群內督促指導答疑;正月初五,學校部署延期開學教學計劃,初六便開始按照課程表上齊了網課,沒有一位教師和學生缺席。
鏡頭三:疫情封閉住校期間,高三政治教師衣丹姬因神經衰弱每晚都睡不好,她沒有告訴同事,依然堅持在校陪伴學生,直到暈倒在教室。副主任丁會訪得到學生報告后趕緊跑過去,將她從四樓背下,駕車送往附近醫院,并悄悄墊付了千余元的治療費。
鏡頭四:楊芳賢老師在開學初不慎滑了一跤,導致手部骨折,做完手術沒兩天便立刻返回崗位,吊著繃帶站上三尺講臺。考慮到自己是班主任,在高考沖刺的關鍵期輕易缺位不得,拆鋼板那天,他上午到醫院,下午做完拆卸手術,晚上9時便又急匆匆回到教室。“還是放心不下孩子們啊。”他說。
鏡頭五:高三王波老師和妻子的二孩才幾個月大,老人身體不好,妻子是醫生,因疫情經常上夜班,家里急需他照料。但作為班主任,為了班里的四十多個孩子,他放下了家里的兩個孩子,且沒有向學校道過任何困難,也未提過任何要求,每天傳遞給學生們的都是自信樂觀的微笑。
鏡頭六: 資深教師李宏偉一只眼睛動過兩次手術,為了不影響教學,兩次手術都是在假期完成的,且沒有告訴任何人。“他不想給學校和同事們添麻煩,生怕影響到自己帶了兩年備戰高考的孩子們,我們突然發現他現在看書、批作業都要借助放大鏡,才知道他眼睛已經動過兩次手術了。”丁會訪帶著敬佩的語氣說。
鏡頭七:邵偉、楊金紅、王蘋蘋、隋麗、孫潔、孫妮妮、萬健美、王彩霞,這些教師都是“二胎媽媽”,二孩才兩三歲,正是“黏媽媽”的年齡階段,但為了確保這屆高三學子贏得高考,她們毅然選擇把孩子撂給家里的老人,自己搬到了學校,在封閉的一個月里,和同學們吃住學一起,共同備戰。“封閉管理的那一個月里,她們也特別想念孩子,有的老師,孩子想媽媽想得不行了,影響到了吃飯睡覺,其老公便抱著孩子到學校來,在校門口隔著柵欄與媽媽遠遠見上一面,孩子在柵欄外喊‘媽媽’喊得撕心裂肺,柵欄里,媽媽叫‘寶貝’叫得淚眼撲簌……看得讓人特別心疼……有的老師,孩子晚上突發高燒,她卻不能離校帶孩子去看病,在電話里問詢孩子的情況并囑咐一番后,隨即又轉身輔導起自己的學生……”張偉偉堅定的語氣里帶著些許哽咽,但隨即轉為替這些“巾幗”自豪的微笑。
鏡頭八:體育班班主任于國志每天陪伴學生,鼓勵引導,進入高三以來,同學們發生了巨大變化,家長們非常感動,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專程集體贈送錦旗到級部,表達感激之情,以致于國志在被級部主任叫到辦公室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得瞠目結舌。一名出現叛逆心理的學生的家長曾給于國志發來這樣一條短信:“于老師,這一年,您不僅教育好了孩子,更是挽救了一個家庭。在您的教育下,孩子正在越來越好。感謝您!”
鏡頭九:高三美術生結束聯考后回到學校,由于有近半年的時間沒有在校系統學習文化課,容易出現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一盤散沙的問題。班主任修可超提前詳細了解了每一名同學的學習現狀、各科表現,堅持一周7天和學生吃住學在一起,幫助同學們樹立目標、給他們信心和鼓勵。在他的努力下,高三美術班的管理秩序很快好轉,同學們攜手投入到新一輪文化課復習中,團結互助,并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鏡頭十:高三級部張偉偉和丁會訪兩位主任以身作則,做好表率,用自己苦干實干的精神來帶動教師。在出勤、辦公紀律、工作方式和落實等方面,兩人嚴格要求自己;每周七天吃住在校。張偉偉的女兒正在上小學四年級,這一年來幾乎很少能見到媽媽。丁會訪則將孩子的學習輔導和接送任務交給了做小學教師的妻子;在這300多天里,二人每天早上5:40、早讀7:05、下午1:45前會準時出現在教學樓內,迎接學生和老師們的到來;他(她)們堅持一天7次巡課;每天中午12:40、晚上10:40帶領班主任巡查學生午、晚睡紀律;每天深入到備課組中,聽取老師建議,幫助老師們排憂解難。
晚上11時巡查完學生宿舍的高三班主任們
“王林統、魏孝磊、孫海軍、李宏偉、鄒玉、金文化、楊為榮、劉洪良、王波、邵偉、楊金紅、王蘋蘋、隋麗、孫潔、于曉麗、孫妮妮、萬健美、王彩霞、遲永輝……每一位高三教師都是學校的中流砥柱、同學們的主心骨,在重大疫情關鍵時刻,面對我們高三學子人生的關鍵階段,我們高三全體教師沖鋒在前,人人爭做學校的脊梁和榜樣。我們是一個團隊,團結互助的團隊!我們是一塊鐵板,任何困難和障礙都穿不透的鐵板!我們是值得驕傲的即墨實驗高中高三級部,包括共同奮斗過的這1079個孩子,感謝我們在拼搏中結下的‘文緣’,鑄就了夢想!”張偉偉說。(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