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風搖,粽葉飄香。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的重要時刻。泥塑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塑者憑著自身的心靈手巧,將不起眼的凡塵土石幻化演變成世間萬物。當粽香四溢的端午佳節,遇上栩栩如生的手造泥塑,會碰撞出怎樣的新潮體驗?

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端午主題手造泥塑作品活動拉開帷幕!本次端午節活動將迎來兩位泥塑手造藝人的精彩合作,他們是膠東手造泥塑領域的優秀代表劉梅玲老師和項翀老師。這次活動,他們將各自推出端午節主題的手造泥塑作品,為大家呈現端午文化的奇妙之處。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為大家帶來一場泥塑藝術的盛宴。讓我們一起迎接這個傳統節日,享受手造藝術的魅力。
濃情端午,手造“泥粽”送福
“一款手工制作的泥粽子,精致又神似,是泥的,也是你的,象征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你身上。”提到端午,最家喻戶曉的習俗莫過于吃粽子了。在劉梅玲老師本次活動帶來的手造作品,首當其沖的便是數種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泥粽子”玩偶,它們可愛的卡通形象讓人心生歡喜。因此,泥粽子既適合放在家中做招財旺運的吉祥擺件,也可以用做端午節期間的伴手禮。

在民間,粽子被賦予很多美好寓意,“粽”和“中”發音相近,中秀才、中舉人,寓意狀元及第、功名得中。因此,劉老師帶來的另一節日作品便是“高中狀元”泥玩偶,萌萌的狀元郎拱手作揖,為大家帶來美好的節日祝福,并借此機會祝愿廣大學子都能金榜題名。
走進劉梅玲老師的工作室,劉老師親自示范手工捏塑、雕刻和上色的過程,讓記者近距離觀賞他們的獨特技藝。劉老師告訴記者,工藝的第一步取土,需要挖地下深四五十公分的土,這樣才能保證土質粘性高雜質小。和泥加水,加上棉花,為了讓泥土不容易開裂,如同給泥塑添加一層“肌肉”,之后再經過反復捶打、塑形、陰干、上色,這樣一件泥塑作品便誕生啦!

正是對工藝的精益求精,專注于每個細節的塑造,才能讓每一件作品都充滿情感和文化的力量。據了解,劉梅玲是劉氏泥塑第四代傳承人,劉氏泥塑已經成為城陽區河套街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活力盛夏,泥塑龍舟添彩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如今賽龍舟已是端午佳節的另一大經典習俗。有著工業設計美術的學術背景和傳統繪畫藝術的熏陶的項翀老師,用軟陶泥端午龍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創意。

區別傳統泥塑,軟陶泥本身可制成多種顏色,無須后期彩繪著色,其造型豐滿活潑、渾厚簡練,色彩鮮艷熱烈,明快醒目。
“傳統龍舟的龍首都是張著嘴的,我依然保留了這一造型”項翀老師說道,但是在色彩的選擇上,他進行了大膽創新,使之告別了傳統龍舟的死板。周身鱗片由黃、橙二色構成,并使用紫色來達到拼接撞色的鮮明效果,讓人眼前一亮,吸睛效果拉滿。

項翀老師的軟陶泥作品融合現代審美,增加現代元素,將卡通、動漫造型融入泥塑創作,他的泥塑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他的這款軟陶泥端午龍舟脫胎于龍生九子,造型,神態奮進昂揚,朝氣蓬勃,為傳統佳節注入了活力。
弘揚傳統文化,非遺賦彩新時代畫卷。據悉,兩位老師的作品將在青島手造街產業化平臺上展出,為推進“山東手造”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輕攏慢捻,造出的是靈氣;精雕細琢,不變的是匠心。兩位老師在傳統泥塑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創新,賦予泥塑這種熠熠生輝的文化藝術瑰寶新的時代氣息,在端午佳節綻放泥塑藝術時尚新魅力。這是一場難忘的文化盛宴,讓我們一起創造、傳遞祝福,共度一個充滿溫暖和藝術氛圍的端午節!(智慧青島記者 宋志)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