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今天起,為您帶來““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系列主題報道,一起來看膠東手造產業化發展之路。
“山東手造·青島有禮”-產業說|老滄口糕點

漿亮不粘,一口流蜜的“蜜三刀”、一咬就掉渣的“大蝦酥”、Q彈麻薯……從一個小推車、一口小油鍋和無縫鋼管做的“烘箱”到如今百年傳承的老店,老滄口糕點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味覺記憶,藏著老青島人兒時的味道。
在李滄區四流中路上,有一家良心傳承四代的老字號糕點。走進店鋪,空氣中彌漫著滿是中式糕點的香氣,大蝦酥、鴨尾酥、經典老面包等一系列特色糕點,是很多老街坊戒不掉的早餐,是外地游客爭先搶后的特產,是在外游子對家鄉思念的情感寄托,也是一代代老青島人家鄉味道的傳承。作為青島糕點老字號之一,老滄口糕點是記憶中傳統糕點的“老”味道,其制作技藝已經申報非遺。
四代傳承,留住青島記憶
一雙巧手,一門手藝;一種味道,百年傳承。每個老字號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老滄口糕點也不例外。
舊社會時,王忠強的祖父就做得一手好炸貨,家中孩子愛吃的江米條、琵琶梗和蜜三刀等小點,經濟并不寬裕的他也會親手料理,盡力滿足孩子們,解放后,王忠強和父親兩代人憑借家傳的手藝,征服了無數青島人的味蕾……從一開始的一輛小推車、一口小油鍋和無縫鋼管做的“烘箱”,王忠強一步步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由他主導改進、研發的多款糕點,全城飄香。
后來,做點心的手藝傳到王曉毅兩口子手里,傳承守正的同時也在積極創新,無論是承載著老一輩回憶的老式雞蛋糕和傳統的花生油桃酥,還是為糖尿病人探索創新研發出的木糖醇雞蛋糕、木糖醇桃酥……憑著一塊塊糕點,挖掘傳統工藝,彰顯著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魂,傳承了老一輩的手造精神,從選材、研發到品控等方面努力探索傳統美味與新式健康之間的平衡,時刻將“老滄口糕點“手藝上的“規矩”——面點手工揉制、“蜜三刀”漿亮不粘,一口下去要會“流蜜”、“大蝦酥”要酥到一咬就掉渣……融入老滄口糕點制作的每一個步驟、每一道工藝中,用料扎實,用料精細,龐大的市場基礎也讓老青島的味道代代相傳,進一步叫響了老滄口糕點的名號。

正是這百年如一日的匠心堅守和一點一滴追求極致的精進,造就了正宗“老滄口糕點”獨特的市場魅力與文化內涵。
守正創新,擦亮老字號
再好的技藝也要守得住。伴隨著數字化、智能化加速推進,如何讓傳統糕點品牌煥發新生,也成為老字號品牌不得不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排隊”在老滄口糕點店鋪門前已是常態,供不應求的局面帶來了“老滄口糕點”新發展的契機——建立自有中央工廠,部分手工生產環境實現了機器替代,用現代化手段最大程度改進傳統技藝,產量大大提升,更難能可貴的是,那份甜蜜的味道愈發醇香。
面對消費升級新趨勢,老滄口糕點通過電商平臺很好地抓住了時代脈搏,如今老滄口糕點傳統點心仍以手工為主,面包以自動化生產為主,面包生產線規模已達3000平,年產值200萬公斤,促進產業延伸、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除了在產品端、供應鏈端發力之外,老滄口糕點也在時刻把握烘焙行業潮流趨勢,復興中式糕點,迎合不同年齡層次的消費需求,全線覆蓋,牢牢抓住消費者,喚起新生代對老字號的記憶和認同,既守住了經典,又當上了“網紅”。
行業誠信影響力品牌、3.15放心滿意誠信品牌、行業影響力放心品牌、優秀傳統技藝匠人獎……其背后文化內涵與歷史榮光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傳承是根,創新是魂。“老滄口糕點”品牌能在時光流轉中經久不衰離不開傳統手藝的傳承,產業化創新讓傳統手藝藝生機勃勃,守住根脈,我們期待更多老字號的“不老傳說”,用匠心延續這股甜蜜的煙火味道。(智慧青島記者 徐琳倩)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