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追溯到2005年,一個只有10歲,身高1米43的孩子,帶著505分的高考分,步入天津建筑大學的大門。這個消息瞬時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成為當時多家媒體的新聞頭條。張炘煬,全中國最小的大學生,這個消息即便放到今天,也會令人瞠目。15年過去,雖然他的身影已經(jīng)在讀者視野中漸漸淡去,但曾經(jīng)的“神童”如今過得如何?
父親既是家長也是老師
1995年,張炘煬出生于遼寧省盤錦市。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小學老師,知識分子家庭或許為他以后的善于動腦、樂于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父親張會祥為他取名“炘煬”,雙火的偏旁是父親期望他人生火旺,走出平平淡淡的境界。
通過曾經(jīng)采訪過他的記者了解到,后來的張炘煬確實火了,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在3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子,6歲上學,9歲讀高三,10歲參加高考,13歲考研究生,16歲讀博士。在別人眼中,他應該是難得一見的奇才。但他的這種“優(yōu)秀”,卻離不開父親的付出。父親曾是1978年的大學生,1990年曾經(jīng)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人大商學院第一屆的MBA班,但因為家境問題只能放棄,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張炘煬的身上,盡一切努力讓他更加出類拔萃。
為了張炘煬能有所成就,父親會在張炘煬兩三歲的時候,就拿著木棍在地上教他寫字;會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只要孩子在,夫婦倆就從沒看過電視,也幾乎沒在家待過客;張炘煬到天津上大學后,因年紀尚小,需要父母照顧,她的母親就把工作遷至了河北廊坊,父親更是隨同照顧。
十幾年如一日的教導,張父既是父親,也是老師,還是朋友。而這些付出也等到了相應的回報。2000年秋,剛滿6歲的張炘煬被送進小學,只用了1個月,張炘煬就轉升二年級。二年級讀了1個月,三年級用了4個月,四年級更是跳過,直接讀五年級,五年級又只用2個月的時間就讀完。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只用了兩年。
初中對于張炘煬來說還算平穩(wěn),初一初二都正常念了。直到初三下學期,老師反映張炘煬不能好好聽課。張炘煬在家自學半年,算是“初中畢業(yè)”的他直接跳級到高三。
2005年高考,張炘煬以505分的分數(shù),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錄取。而此時,按照一般的成長路徑,和張炘煬同齡的孩子還在過著小學四年級的暑假。
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環(huán)境的改變,張炘煬所面對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如果說以前父親的管束與教導是張炘煬成功路上最大的動力,那自我欲望的增長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就帶給了張炘煬更多的向上的阻力。
讀研后,由于之前的跳級導致張炘煬的基礎并不扎實,再加上沉迷于游戲,他出現(xiàn)了掛科,甚至影響順利畢業(yè)。全家人的焦慮與不安,讓他自己也越發(fā)自責。
在父親的陪伴與幫助下,他開始緊鑼密鼓地追起學業(yè),最后終于學完了課程并順利完成了畢業(yè)論文。但就在此時,到了快畢業(yè)的時候,他卻要求家里人在北京買房,否則就不去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不考博士??紤]到當時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父親一開始是不答應的,但為了他的學業(yè),無奈租了個房子哄他說是買的。
記者從央視記者采訪張炘煬的內容中了解到,當記者詢問張炘煬是否意識到全款在北京買房是在逼他的父母時,他明確地說:“是,但因為父母把自己的夢想加在了我的身上,所以他們也應該為此而努力。”這略帶偏激與固執(zhí)的言論展現(xiàn)了他對父母期望的偏執(zhí),也展現(xiàn)了他被生活“催熟的心”。
“神童”身上光環(huán)漸漸退去
據(jù)新華網(wǎng)報道,張炘煬考上了北京工業(yè)大學的研究生,學校為他安排了一個兩人間的宿舍,以便他的父親繼續(xù)照顧年僅13歲的張炘煬,但研一那年,處在“叛逆期”的他對父親繼續(xù)“陪讀”的方式有了很大意見,認為應該給予自己充分自由。經(jīng)過反復協(xié)商,父母決定尊重孩子的決定,13歲的張炘煬開始獨立求學。
報道稱,研究生期間,張炘煬的同學大部分都大張炘煬8到10歲,但張炘煬卻和他們相處得很好,一些學長會叫他“小孩”,但他特別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張炘煬認為自己的心理年齡遠大于實際年齡,并沒有和身邊人有什么不同。對于6年前人們對“神童”情商欠缺的揣測,張炘煬一笑置之,他曾說,不是情商欠缺,而是學習能力欠缺。
在13歲的年齡,獨立帶來的“自由”也給張炘煬的生活帶來了陣痛。據(jù)報道,生活上的問題張炘煬倒是能很快適應,但不受約束的生活空間,讓他減少了投入學業(yè)的精力和時間,學業(yè)“基本是荒廢了”,因此課程成績并不太好。由于前面的成績不好,張炘煬在研究生的后期將大量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生論文中來。張炘煬論文的初稿是在天津完成的,他自己在天津租了房子,全身心投入論文研究和寫作中去。在導師和同專業(yè)的師兄弟幫助下,張炘煬完成研究生論文并順利考上博士。
記者從張炘煬曾經(jīng)就讀博士的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士研究生管理部門了解到,2011年張炘煬就讀數(shù)學科學專業(yè)博士,去年從學校結業(yè)。但具體以何種方式結業(yè),他的博士論文是否通過?這8年的時間張炘煬在學校學習情況如何?學校表示一概不方便向外界透露。后來記者通過多方了解,張炘煬在就讀博士期間,曾經(jīng)幾次更換研究課題,4年博士學業(yè)未能取得有效研究結果,以致畢業(yè)延期。
【 記者手記 】
心智需要慢慢成長
智商或許可以與生俱來,心智卻需要慢慢成長。張炘煬如果與同齡人一起度過青春期,沒被父母過分寵溺,沒受過度推崇,沒疲于奔命一樣跳級升學,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向未來,或許能更加扎實堅定,更明白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更能實現(xiàn)自我。
一個人錯過了該有的經(jīng)歷,或許會錯過完整的人生。成年人不能只看到今天,還要能看到將來。張炘煬自小向往北京,也考入了北京的學校就讀,畢業(yè)后留在北京發(fā)展成了一個最大的可能。張炘煬的父母沉迷在兒子的種種天賦中,沒有及時為他謀劃未來。
然而人生沒有假設,錯過的不可重來。若神童成長成才俊,精彩的故事會像堅韌的藤蔓,值得年輕一代人作為榜樣學習。少年該像少年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青年該像青年一樣,接受社會賦予的責任與擔當。人生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經(jīng)歷,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機遇。虛浮于社會表層,不能深思人生、扎根當下、放眼未來的人,即便擁有頂級的頭腦,掌握再多的技能,也終究無法走到金字塔的頂層。(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鐘尚蕾)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