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播種100萬粒
國內最大規模海草種子種植工程啟動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3日訊 將海草的種子收集起來,像包湯圓一樣,用泥丸包住10到20粒,再“下”到海里……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唐山海洋牧場有限責任公司在唐山海域聯合開展大規模海草床修復工作,一次性播種海草種子100萬粒,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海草種子種植工程。

海草退化是公認的全球性問題,我國海草同樣面臨著嚴峻的退化形勢。在海草床生態問題日益得到重視的同時,如何保護和修復也成為當前最迫切的需求。
采集到長有海草種子的生殖株,“打包”飄在海上繼續成熟一兩個月
每到夏初,海草的種子就會開始成熟。作為地球上唯一一類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從河口到海洋,從潮間帶到水深超過50米的海區,海草均可生長。當海草連綿大面積分布時,這樣的區域被稱為海草床。

不過,近三十年來圍填海、破壞性挖捕、水產養殖和生活排污等活動,已經直接影響海草的生存;互花米草的入侵,也在導致海草床嚴重退化。如今,我國的海草床主要有南海和黃渤海兩大海草分布區,其中黃渤海海草分布區的樂亭—曹妃甸海草床最具代表性。
本次海草修復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周毅介紹,海草修復項目的種子采集就是在樂亭—曹妃甸海草床開展。樂亭—曹妃甸海草床是目前國內發現面積最大的鰻草海草床(29.17平方公里),也是我國溫帶海域面積最大的海草床。不過,受水質污染(透明度降低)、漁業生產作業等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該海草床同樣受到嚴重威脅,部分區域海草已經消失。本次海草修復項目的修復工程就是在沒有海草分布的適宜海域開展的。
今年6月下旬,海草修復項目組開始在樂亭—曹妃甸海草床采集海草種子。“2個博士生、1個碩士生,外加二三十個雇工,干了接近一周。” 周毅說,海草種子只能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采集,但不必只采集成熟的種子。采集到的生殖株,可以“打包”飄在海上繼續成熟,這個成熟的過程幾乎不會降低成熟種子的產量。
泥丸播種法,能夠有效應對海草種子“隨波逐流”問題
2018-2019年,項目組運用直插法、根莖綁石法等方法在未有海草分布的適宜海域開展多次海草植株移植修復工作,修復效果顯著,海草成活率均達90%以上,修復區面積超過100公頃。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項目組今年開始實驗海草種子種植工程。“海草種子種植與海草植株移植修復并不相同,與在陸地上種植也不相同。”周毅說,海草種子種植是種在海底,容易受到水流的沖擊,使得種子滯留在海底表面,易被動物吃掉,同時滯留在海底表面的種子在春天萌發之后,比重變輕,隨波逐流漂到岸邊,也容易造成死亡。

在這種情況下,項目組創新播種方法,首次對海草種子開展泥丸或泥盒播種法,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我們的團隊從10月中旬開始播種,又是干了接近一周。” 周毅說。
明年4月份,播下去的100萬粒鰻草種子就會開始萌發。周毅表示,項目組將持續進行恢復效果追蹤,并不斷加大對海草床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青島近海海域歷史上曾分布較廣的海草床,如今只有在匯泉灣、青島灣等幾處海域零星分布。” 周毅說,作為我國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態系統,海草床不僅在初級生產、改善水質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還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產卵場、育幼場和食物來源,并具有護堤減災和氣候調節等功能。項目組前期在青島沿海也開展了一定規模的海草修復工作,今后將加大修復力度。本次通過在樂亭—曹妃甸海草床的修復探索,將為青島的海草床修復提供借鑒和經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