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對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來說,是重生的希望;對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來說,是寄托哀思,是生命的延續;對社會來說,展現的是人間大愛和人性光輝。近幾年來,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市立醫院等醫療機構的多個醫護團隊集體帶頭簽下器官、遺體捐獻志愿書,志愿在生命的最后,如果能有機會,一定要為挽救更多患者送上“生命的禮物”。“我們的工作離捐獻更近,更能直接感受到器官衰竭患者對生命的渴望,也為很多捐獻條件合適而最終因各種原因沒能實現捐獻的逝者惋惜。 ”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器官捐獻協調員張艷艷曾這樣對早報記者說。
/故事一/
急救夫妻攜手“挽救生命”
“在位蘭玲護士長的感召下,我心里一直以來的愿望終于要實現了,當即就決心要為遺體和器官捐獻出一份力。然后我回家就和丈夫商量,沒想到他非常愿意,并且毫不猶豫地跟我說:‘我也和你一起吧!’”市立醫院東部急診監護室護士長王淑娟和青島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長王君業結婚11年,同為醫務工作者的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搶救生命,和無數的困難賽跑。
11月5日,王淑娟和王君業這對“急救夫妻檔”一起簽署了遺體器官捐獻申請書。這樣重大的決定,他們卻做得輕松自然,“捐獻遺體和器官的想法一直都有,但是我倆工作都太忙沒時間去登記。這次真的是難得的機會,所以我們都非常堅定。”王君業告訴早報記者,他們夫妻倆都是醫務工作者,又都是急救專業,所以對生命的認識更加深刻。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增強社會大眾對捐獻的理解和支持,讓生命挽救生命。 ”
王君業和王淑娟,一個在院前急救一個在院內急診,工作都非常忙碌,從沒有正點下班過,周末加班加點也是常事。“經常是他送來急救患者到我們科,才有時間順便看看我。 ”37歲的王淑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告訴早報記者,她和丈夫常常是一起接力挽救生命。 “我們都很了解彼此的工作,所以很有共同話題,無論什么情況都會相互支持對方。器官捐獻的事兒我們之前就聊起過,再加上我的母親也是一名退休的醫務工作者,所以這次這個決定,全家人都很支持。 ”王淑娟說道。
“我們從醫就是希望能夠給更多的家庭帶來健康和幸福,但很多時候自己的力量在生命面前還是微不足道,等我們離開后還能幫助到他人,是對生命和醫學事業最好的事。 ”王君業說。
/故事二/
90后醫師從自身做起
“急診生命+”志愿團隊中的急診科醫師丁兆東是標準的“90后”,他去年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了市立醫院工作。 “我上醫學院的時候就萌生了捐獻遺體器官的想法,在急診科工作這一年,最大感受就是,這里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 ”丁兆東告訴早報記者,突然發病的老年患者、無能為力的年輕患者,人間冷暖每天在這里集中上演。 “每當看到年輕的生命逝去就會很痛心,心情很復雜,但是除了安慰他們的家人并沒有什么能做的。 ”丁兆東心思細膩,有愛心、有勇氣,他說這次集體簽約遺體器官捐獻一定要參加。
“護士長是我的榜樣,她援鄂的經歷深深吸引并感動著我,她一直是我們急診科引以為豪的優秀老師。”丁兆東說,向榜樣學習,讓器官捐獻發揮更大人生價值,如果暫時改變不了社會上的一些陳舊觀念,那么就從自身做起,讓愛傳遞,一步一步來感染其他人。一采訪完,丁兆東就急匆匆離開了,又回到了急診科的崗位上。
/故事三/
簽完申請書完成心愿
22歲的毛孟孟,是這次參與器官捐獻簽約志愿者中年齡最小的,今年9月份剛剛參加護理工作。毛孟孟學護理多年,對護理工作的喜愛一直沒有改變,現在在急診監護室工作的她,雖然每天非常辛苦,卻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實現了個人價值。 “我覺得這個活動特別有意義,器官捐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能將自己的遺體或者器官捐獻,延續更多的生命,讓更多的家庭重獲幸福,既是為社會做貢獻,也是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毛孟孟說,家人也非常支持和理解她,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遺體器官捐獻中。
還有同在急診監護室的護師朱秋潔,因為4歲的孩子發燒,當天本來請假在家休息,聽說器官捐獻申請的事,立刻就跑來醫院簽字。早報記者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一邊簽申請書一邊打電話問家人的證件號碼,“還好沒有錯過。 ”朱秋潔笑著說,去年參加院里組織的器官捐獻宣講活動時,就萌生了這樣的愿望。
/延伸/
青島已實現器官捐獻920例
從1982年開始,青島就陸續開展公民逝世后的遺體、角膜捐獻,2010年青島市成為首批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城市。截至2020年11月4日,青島市累計實現器官捐獻920例,角膜捐獻1440例,遺體捐獻936例。市民想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可通過青島市紅十字會“大愛無疆奉獻者信息化平臺”,網上填寫信息捐獻登記;還可通過青島市紅十字會及各區市紅十字會現場辦理;第三種途徑是到位于青島市立醫院東院區、青大附院西院區、海軍第971醫院、齊魯醫院、青島眼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的門診大廳內 “九月器官捐獻愛心崗”填表咨詢投遞意愿,將有紅十字會志愿者聯系你辦理手續。
/幕后/
挽救患者生命他們“捐”自己
市立醫院泌尿中心副主任醫師孫發林告訴早報記者,他從事腎病醫治工作已經20多年,見過太多腎衰竭患者的痛苦,還有很多最后無法醫治而去世的患者,更讓人惋惜。而人體重要器官的慢性功能衰竭唯一的治愈方式仍然是器官移植,早在上個世紀,世界上已經成功進行了心臟、腎臟、肝臟、胰、肺、小腸以及腹部多器官聯合移植等多種移植,其中技術最成熟的是腎移植,事實證明,這是能挽救腎衰竭患者生命的最佳方案,能讓患者回歸社會,回歸家庭。
去年的6月11日“中國器官捐獻日”活動中,青大附院的10多名醫護人員就集體簽約“捐”自己。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李志強當時也在現場填寫了申請登記表。他說,自己從2002年開始從事器官移植工作,已經參與和見證了數千例器官移植手術,移植患者重獲新生的那一刻最溫暖。“提前填好表格,和家人商量好,如果遭遇意外,無法挽回生命,那么就用自己的器官去延續別人的生命。 ”李志強說。
今年6月份,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援鄂醫護人員高祀龍、張丙良、孫文娟等人也集體簽了捐獻志愿申請表,他們希望通過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讓生命繼續傳遞,讓愛繼續延續。
多名簽下捐獻志愿申請表的醫護人員告訴早報記者,他們在工作中目睹到各種患者的情況,心里一直不好受,一方面為有需求的病人心焦,一方面為器官缺口大而無奈,還有一方面在醫院也見到不少合適捐獻的患者,最終沒做通家屬工作而遺憾。為自己的工作做件事,做一件公益的事,從自身做起,宣傳器官捐獻事業也成為接下來他們要做的事。(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孫啟孟 楊健)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