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進入國營企業,憑借努力由臨時工成為廠領導;1991年,受命組建“外貿腸衣廠”,1997年一場火災差點將其心血葬送,并差點送命;2000年企業改制,她也成了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民營企業家,期間連遭多次重創,企業虧損嚴重、瀕臨倒閉……幾十年時間,人生的大起大落,事業的浮浮沉沉,命運的跌宕起伏,這些都讓她趕上了。可是,她咬緊牙關不僅挺了過來,創業路也越走越寬。如今,依托嚴格生產標準公司生產的農產品遠銷日韓等國家,還構建起了“企業+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帶動周邊農戶走上致富路……她就是青島順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娥。 “今后,我還要拓展國內市場,讓人們都能吃上安全食材。 ”張建娥說。
臨時工一路升為副廠長
今年67歲的張建娥是膠州人,1976年,年僅23歲的她進入國有企業膠州外貿冷藏廠成為了一名臨時工。在工作中,張建娥干活雷厲風行,積極努力,很快就從普通工人提拔為車間副主任、車間主任,并一路升為工廠副廠長。
“那個時候,外貿冷藏廠是個‘香餑餑’,很多人都想往廠子里擠,我一個臨時工一轉眼成了廠領導。說實話,孤立、冷嘲熱諷,真的經常發生。還有,我負責收購、加工、出貨等工作,每天進出的錢多達上百萬。在別人眼中,這個位置是廠里肥差,所以很多人都排擠我。可我覺得,人活一輩子,靠的就是一身正氣,只要站得正就不怕影子斜。”張建娥說,在她眼里,工作上丁就是丁卯就是卯,絲毫沒有馬虎通融的空間。就這樣,通過努力工作,她也獲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
大火中冒死出手保住車間
1991年,膠州籌建外貿腸衣廠。“拼命三郎”張建娥被領導選中為組建工廠的負責人。 “那時候我已經40歲了,讓我干這個活,確實當時有意見,但這是上級的安排和信任,這不就又干了起來。”張建娥說,剛開始,資金困難,廠址也沒有選好,一切都得從頭開始,這對她來說也是一次很大的考驗。跑貸款、跑征地,張建娥四處奔波,為了節省開支,墊土石方、建冷庫全是她帶著工人動手自己干,她白天領著工人們干活,晚上吃完飯,再回到工地加班加點……就這樣,從征地,到建設,再到投產,只用了短短6個月,創下了當時膠州建廠史上的奇跡。
1997年,腸衣市場波動急劇下滑,張建娥果斷放棄腸衣出口,轉戰冷凍蔬菜和水產品出口。為了建立規范化種植基地,她帶人跑地頭、入農戶,走遍了省內所有蔬菜種植區域,最終在膠州、濰坊、河南、江蘇、內蒙古等地建立了7000多畝國家備案的蔬菜基地。“作為一家企業,生產安全是重中之重。 ”張建娥說,之所以對“生產安全”格外重視,這還要從工廠發生的一次安全事故說起。1997年的一天,工廠壓縮機房吊扇因為螺絲松動扇葉脫落,割斷了機房電線瞬間引起大火。當時,工廠庫房內裝著不少液氨罐,且閥門沒有關閉,考慮到隨時有爆炸危險,張建娥冒著生命危險沖進火場關上閥門,保住了車間。這次事故,也給張建娥帶來了對于安全生產管理的教訓和反思。
農產品出口國外獲認可
2000年,腸衣廠改制,張建娥成立了青島順昌食品公司。“當時市場競爭已經形成,那個時候我就意識到這種環境企業要想發展,就必須改變原先的慣性生產思路,‘多條腿’走路。 ”張建娥說,考慮到國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于是她專門發展了冷凍果蔬這一新業務,主要出口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
“做安全放心的食品是我的原則,也是底線。對于出口冷凍蔬菜,在國內還不多見,但在國外卻有很大市場。不過,一開始沒想到日韓國家對于蔬菜的進口品質要求這么嚴格,我們也是做了大量種植和生產改進,這才站住了腳跟。 ”張建娥說,在出口冷凍蔬菜中,國外客戶對品質要求可謂非常苛刻,從種植過程中的澆水、施肥、農殘,再到車間分割生產,整個環節多達350多項檢測要求。為此,她還成立了多個種植技術和生產技術小組,最終確保了出口農產品的質量,也獲得了國外客戶的認可。這些年中,張建娥憑借一股子直面挑戰和永不放棄的韌勁,讓她的出口規模越做越大,逐漸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
新種植模式帶動農戶致富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2002年到2006年期間,張建娥和她的團隊接連遭受多次重創,企業虧損嚴重并瀕臨倒閉。為了銷售庫存、盤活資金,她帶領團隊趕集市、入社區、進超市,為了推薦出口冷凍蔬菜產品,她還曾去各大飯店親自掌勺炒菜……最終,歷經重重磨難,憑著特有的拼搏勁兒,她帶領團隊成功跨越了低谷,成為全國首批27家獲準對日出口冷凍菠菜的企業之一,企業質量管理和檢測中心相繼通過國家最高標準的體系認證。
企業日益壯大,如何讓周邊經濟發展以及讓鄉親們也富裕起來?作為農民企業家,通過考察,張建娥最終決定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我們公司除了自己基地外,還吸納了不少農戶前來加盟種植。種植前我們都會與其簽訂相應的種植收購合同,確定最低保護價,明確雙方的供求關系,切實保護了他們的自身利益。近年來,我們進行了規范化基地的培育,種植果蔬品種也多達幾十種。在這一背景下,鄉親們的收益也有了進一步增長,比原先單純種植糧食作物要更為可觀。”張建娥說,通過這種方式,在保證公司盈利前提下,農戶每畝地基本能多收入上千元。同時,他們公司在種植基地附近設立了20多個原料加工點,在減輕工廠廢物處理壓力的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要把出口食材擺上國內餐桌
如今,由張建娥創建的“順昌食品”已成為市場上一個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國外訂單紛至沓來,全年實現銷售收入過億元。這幾年,在獲得國外客戶認可的同時,張建娥又將目光瞄準國內。在進行廣泛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她選定了 “水餃”這一國內民眾常吃的食品作為主打產品,還調集力量進行研發。具有現包口感、美味營養的膠州大白菜豬肉水餃系列以及風味獨特的蔬菜營養面點,先后被評為 “中國名小吃”“山東名吃”“青島老味道”。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我們主打的多款產品系列,在生產上每個品系都要歷經幾萬次研發試驗,同時堅持國內國際‘同標、同線、同質’,嚴格把控生產的高標準質量,確保每一道工序都達標。在銷售方式上,除了線下銷售外,我還組織團隊進行線上銷售,讓更多的人能吃上這些健康的蔬菜。 ”張建娥說。
幕后
20年熱衷公益捐款達上百萬
記者了解到,20多年來,張建娥熱衷公益事業,她先后通過膠州市有關部門牽線,與春蕾女童結成幫扶對子,設立大學生助學基金,幫助他們實現讀書的夢想,還幫助困難村莊興修水利、幫扶殘疾人等困難市民,這些年已累計捐助146萬多元。
除此之外,每年逢年過節,張建娥會為敬老院老人和困難家庭送去各種生活用品。 “這個其實也沒啥,現在生活好了,幫幫他們也是應該的。不管現在還是將來,我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還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張建娥說。
說出你的創業故事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創業的結果,是不可預料的。在創業路上,有人遇到了失敗的煎熬,有人得到了成功的喜悅。無論成敗,只要你有勇氣走上創業之路,你的奮斗故事,就值得敬佩!即日起,早報征集創業故事,無論是感人的、勵志的、難忘的、獨特的創業故事都可以與大家分享。線索征集電話:18661788505。(觀海新聞/青島早島早報記者 牟成梓 通訊員 陳明)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