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在《晚熟的人》中寫道:
“我不夠成熟,不夠圓滑,不夠老練,沒關系,我只不過是一個晚熟的人。”
當今的時代,到處都有速成的機會和浮躁不安的人群。
早熟的人,往往能夠抓住機會實現躍遷;晚熟的人,卻總是被落在身后慢慢追趕。
但是,晚熟的人未必不能成為贏家。
他們不通人情世故,卻有難得的真誠;不懂趨利避害,卻有珍貴的善良;不能一飛沖天,卻有十足的后勁。
速成固然可貴,晚熟亦是難得。
01
晚熟的人,感情最真
前段時間,綜藝《明日之子4》收官之際,導師樸樹的一句話上了熱搜。
他對臺上的年輕人說:“以后我不會當老師了,為人師表和冒充長輩實在太累了,因為我覺得我也是個孩子!”
也許換個人來講,大家根本不會買賬,但樸樹確實有歲月帶不走的少年模樣。
他說話直白,卻句句坦率,保持幾十年如一日的真性情。

春晚被安排假唱,他不配合地偷偷溜走,被經紀人抓回來便全程黑著臉表演。
深夜正錄著節目,他突然站起來告訴馬東:“到點了,我要回家睡覺了。”
某檔節目的舞臺上,主持人問他為什么來參加,他毫不掩飾地回答:“缺錢。”……
他做事直接,卻件件真情,擁有渾濁世間少有的赤誠心。
樂隊里的吉他手程鑫患上癌癥,他毫不猶豫傾盡家產為他治病。
經紀人提醒他,僅幾個月治療就花掉了他幾年的收入,卡里的錢根本不夠。
他卻堅定地說:“不夠,我們就去簽公司,賣身嘛,跟救人比起來,合約算什么。”
羅振宇說過:“沒有什么道路可以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人這一生,最難求的就是不屑世故的真,最難遇的就是重情重義的誠。
按部就班走向成熟的人,會漸漸被世間冷暖磨去棱角,在追名逐利中日益浮躁。
晚熟的人卻心思澄澈,行事方式簡單,哪怕懂得套路,也不屑于使用;識了人心,也懶得去苛責。
跟晚熟的人在一起,你身上的好,會被時刻銘記;你付出的情,也會被他們加倍歸還。
02
晚熟的人,都很包容
《晚熟的人》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來開竅了,但仍然保持善良與赤誠。”
有時候,對人情世故的遲鈍和懵懂,不是心智難以分辨是非,而是充滿善意的謙讓包容。
前幾年,一提起主持人阿雅,大家就會想到她裝傻扮丑的模樣。
學生時代,她是大小S等一眾姐妹口中負責跑腿的“男人婆”。
進入娛樂圈,她是吳宗憲經常掛在嘴邊調侃幾句的“女丑角”。
別人不愿意接的梗、出的丑,她來者不拒,還笑盈盈地說:“他們虧我是因為愛我”。
其實,這份愚鈍溫吞背后,都是她發自內心的善良。
阿雅四十歲才完成蛻變,從唱著“紅豆大紅豆”的搞怪女孩,成為知性優雅的氣質女神。
但她始終保持善良包容,那些吃過的虧都成就了她的豁達胸懷和強大內心。

雨果曾說:“善良的心是不屬于庸俗的人的,良心的覺醒就是靈魂的偉大。”
早熟的人往往更聰明,懂得趨利避害,凡事以自我為重心。
而晚熟的人往往更包容,愿意相信美好,凡事給別人留有余地。
他們豁達且重情,寧愿被傷害,也不愿虛情假意;
他們堅韌又善良,寧愿受委屈,也不愿違背良心。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心中常懷溫柔與善意,遇事總有理解和尊重,上天終會加倍贈予美好。
03
晚熟的人,活在自己的節奏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有人走在前面,有人落在后面,但終會在某處相逢。
不必羨慕別人走得太快,只要腳踏實地向前,或早或晚都會迎來別樣精彩。
國畫大師齊白石,一生都活在與眾不同的節奏里。
他不為年齡所困,而立之際學畫,知天命后“北漂”。
他不為身份所困,愿意放低姿態向年輕人學習。
最終,他憑借多年的鉆研和積累,提升了藝術境界,開創出齊氏紅花墨葉派。
更難得的是,他也不被名利所困,享譽盛名,不改初心。

他27歲學畫,58歲成名,90歲還在堅持創作,不愿隨波逐流的他,在自己的節奏里怡然一生。
其實,過早成熟的人生未必持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堅持,才能留得下繁華。
不疾不徐地享受過程,汲取養分,穩穩地扎根大地,終究會枝繁葉茂。
余生不必慌張,找到自己的節奏,哪怕道路遙遠,旅途寂寥,堅持走下去,定會水到渠成。
04
哲學家叔本華說過:
“年輕人很早就洞察人事,諳于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如果年輕的時候,處事笨拙,比較晚熟,說明他具有高貴的品質。”
晚熟的人,磨煉過心智,積蓄了力量,反而會厚積薄發,后來居上。
畢竟,人生不是一瞬定勝負的沖刺賽,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走到最后,才是贏家。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如果可以選擇,你是想早熟還是晚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