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經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集聚度、活躍性和創造力,是城市活力與吸引力的晴雨表。延續6、7月份首屆夜生活節的“熱情”,上海一些夜游、夜秀、夜市、夜讀等項目實現常態化,繼續點亮“夜上海仲夏季”。據美團點評數據,夜生活節期間,上海地區夜間到店餐飲、休閑娛樂線上消費額同比去年分別增長37.4%和20.1%;據《阿里巴巴夜經濟報告2020》,上海夜間消費總金額位居全國之首。上海的夜經濟緣何如此出彩,帶著這樣的疑問,專業實訓干部通過課堂叩問、企業解碼、腳步丈量,探尋上海發展夜經濟的“三道加法”。
夜經濟內容供給創新加碼
黃浦區思南公館的“思南夜派對”,除了生活市集,還分出音樂派對、閱讀派對、夜游博物館等不同主題的特色區域;徐匯區衡復歷史風貌區96歲“高齡”的黑石公寓周末集市擺出了啤酒攤,還喊上對門鄰居上海交響樂團,請來國際頂級爵士音樂現場表演助興……除了浦江夜游、南京路步行街等傳統項目,隨著“我愛夜上?!敝黝}夜生活的開啟,黃浦濱江外灘、新天地、豫園、徐家匯衡山路、五角場大學路等9個大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一場場夜幕下的精彩活動,讓曾經被疫情催眠的魔都之夜重新點亮。
夜游黃浦江盡覽外灘美景。胡相洋 攝
“我們了解到,今年上海夜間經濟有了全新呈現,不局限于夜購、夜食等傳統‘套路’,上海夜經濟在內容供給上不斷做加法,文旅、新聞出版等部門加盟,夜游、夜娛、夜秀、夜讀等夜間文化休閑娛樂業態的比重正在加大。全城總動員,文商旅跨界,線上聯線下。”專業實訓干部王鐵夫說。
不斷豐富夜間經濟內容供給,是提升上海國際消費城市能級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上海各區在發展夜間經濟時提高辨識度、形成錯位競爭的重要手段。王鐵夫說:“借鑒上海經驗,青島可繼續推進有條件的博物館、美術館等文旅場所延長開放時間,開設晚間藝術講座、沙龍,舉辦夜讀會、夜間賞藝會等活動,以滿足多元需求。還可以充分利用青島獨特的建筑、景區等資源優勢,打造夜游老洋房、夜宿老建筑等特色夜游項目,不斷在內容供給上創新加碼?!?/p>
在線新經濟豐富消費場景
上海夜經濟只存在于出門嗨嗎?當下,宅家一族也能為夜間消費作貢獻。
日前,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聯合抖音,共同發起“dou在云端”直播帶貨活動,吸引了包括百雀羚、上海制皂、英雄金筆廠等在內的多家上海本地知名品牌參與?!皩嶓w+直播”打造的“夜經濟”新模式,正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而抖音夜上海Live秀、美團點評夜生活節、阿里本地生活“越夜越美味”魔都夜市節、“蝦吃蝦聊”直播Night……一系列在線新經濟“掌燈”夜上海,凸顯了新興消費模式拉動夜間消費的濃墨重彩。
阿里對北京、上海、深圳等12個大中型城市夜間消費的研究報告,清晰顯示了人們的夜間消費習慣——20至23時是“90后”閱讀資訊和刷短視頻黃金時段,數字化內容付費越來越被消費者接受;21至22時,是淘寶成交高峰;23時到次日3時,是直播圍觀黃金檔。被在線新經濟加持,作為大牌全球新品首發地和全國零售橋頭堡的上海,今年又摘得“直播第一城”新頭銜。
“相比線下各商戶、商圈延長營業時間,互聯網生來就無‘打烊’概念?!睂I實訓干部周萌說,“上海在線新經濟,正以數字化力量重構人、貨、場。青島品牌產品眾多,建議從‘在線新經濟’加碼,豐富消費場景,創造消費增量,讓人們的夜間消費力從指間釋放?!?/p>
營商環境不斷尋求突破優化
于商業本就繁榮的上海市場而言,除了已有的夜間商場、影院、書店、博物館等推動夜間經濟的商業內容外,去年4月,上海市商務委等九部門聯合出臺的“夜間經濟十條”指導意見,以及在全國首創的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則進一步優化了夜間經濟發展環境。
寸土寸金、道路資源不甚充裕的外灘地區,今年卻在道路的一頭一尾多出來兩條限時步行街。其中,楓涇路上由復星集團打造的取名“外灘楓涇”的“周末限時步行街”,因坐落于BFC 外灘金融中心,坐擁無敵外灘美景,攤位更是“洋氣”十足。記者看到,楓涇路“限行”時段內,規劃多處臨時落客點,每個點位都有安保人員值守協調,夜生活執行官負責限流、調流,每個垃圾桶片區還固定一個分類指導員。整個夜市雖然人潮涌動,但環境衛生卻高度整潔。更精細化的是,雨天,BFC還特別為游客準備了一些會發光的雨衣,大雨不會澆滅游玩熱情,反而將“雨中楓徑”變成一種特別體驗。
目前就職于復星集團的專業實訓干部劉華偉說:“城管、公安、交通等部門聯合創新舉措,支持外擺位、分時段步行街、簡化活動審批、推動地鐵周末延時運營,上海在優化夜間經濟發展環境上打的是一套‘組合拳’,這是又一道‘加法’。而對‘外擺位’經營實施‘輕微免罰’制度,則為市場主體營造了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記者了解到,對于目前娛樂場所必須于凌晨2時前停止營業的“限制”,上海相關職能部門在對商戶主體調研后,也正在力爭國家政策支持,尋求在重點區域開展娛樂場所通宵營業政策試點突破。(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