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普通的農家模樣,卻有一顆蘭心蕙質。在西海岸瑯琊鎮,38歲的王娟是人皆盡知的“巧媳婦”,她捏、搓、揉、折,她切、刻、劃、塑,一塊塊面團就變成了一件件活靈活現的海洋生物、神話人物、網游卡通。這些巧奪天工的藝術品都是發面蒸制,散發著麥香氣,逢喜宴壽宴百歲宴,其受歡迎程度完全取代了西式蛋糕。 “巧媳婦”還經常舉辦公益性質的家庭課堂,手把手傳授鄉鄰技藝,甚至為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帶來了啟蒙。
王娟娘家在泊里鎮,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泊里紅席聞名。像許多村民一樣,父母親常年弓身匍匐于高粱篾子之間,捆坯子、刮篾子、編隔子、挑席子,憑手藝撐起了一個家,這種勞作場景疊加在王娟的成長中,潛移默化加之基因遺傳,讓她也擁有了一雙巧手、一顆匠心。
嫁到王家臺后村,王娟與丈夫一起打理漁家宴民宿。王家臺后村東臨碧波銀浪的龍灣,南靠千古名勝瑯琊臺,海岸線長2.7公里,風光天成,豐富的海產品讓王娟在勞作中有了更具體的形象感受。
“每年夏天,很多內陸游客來度假,村里家家戶戶都住滿了。五年前的那個夏天,雨水多,到了晚上孩子們沒地方去,悶得慌,我突發奇想,不如帶領他們一起玩面吧! ”王娟所說的“玩面”,便是面塑的初級階段,因為她捏什么像什么,孩子們的好奇心被徹底調動起來,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挖掘,家長們紛紛表示加入這樣的環節可以讓旅程更有意義。
從此以后,“玩面”就成了保留項目。通過翻閱相關資料,王娟得知花饃盛行于明清,有1000多年歷史,藝術風格獨特,創作體系完整,包括“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生物是最熟悉的,從八爪魚到美人魚,從大海龜到海龍王,王娟已經可以做得栩栩如生。后又自費到煙臺、招遠等地學習技藝,憑借天賦與勤奮,做壽的“壽桃”、滿月的“囫圇”、回娘家的“面魚”,也很快做出了口碑。王娟又開始涉獵面塑,她從中國古典傳說和神話故事中尋找靈感,為了準確拿捏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她不停重復點刻、抹平,歷經幾十次才塑造成功——就這樣,放下搟面杖就是面塑刀,成了王娟的日常。
網購海鮮花饃定制大海
王娟以工匠精神研習技藝,在古老的花饃藝術里融入地域特色,獨成“琊鎮派”。去年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國第三屆“中華杯”民俗文化藝術作品邀請展上,她的作品榮獲了一等獎。每有鄉鄰登門學手藝,王娟都會傾心相傳,對于家庭生活困難的,更是悉心幫帶,助力一技之長。
“揉面是個漫長的過程,次數拿捏也有很多講究。面團顏色、彈性稍微沒達到標準,就要重和一遍。 ”王娟告訴記者,花饃主要以瑯琊鎮小麥為原料,和面很有講究,是蒸出好花饃的基礎。 “要將面粉加少許堿,制成面引子,發酵兩天,再用面引子、酵母粉、面粉和成面團,發酵40分鐘后,進行捏制。捏制好的造型需要完成二次發酵,才能放入蒸箱……”
采訪現場,記者看到王娟將一塊拇指大小的面團,在手中幾經捏、搓、揉,隨后用一把小刀靈巧地點刻出面塑人物的頭部輪廓。王娟又通過切、劃、挑等手法,一條條地做出衣紋的褶皺感。有的服飾需要展現出里外兩三層的效果,不僅要在顏色上有所遞進和區分,還要將紋理方向把握得當。王娟告訴記者,傳統面塑通常以花鳥蟲魚、蔬菜雜果、猴獻桃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思念、祝福、向往等等心愿。五月端午或嬰孩滿月時,由舅家送外甥一個特制的大型圓圈面花,鄉親們叫“曲蓮”,上面捏塑著魚、龍、蓮花之類,魚指五谷豐登,吉慶有余;龍指時運亨通,青云直上;蓮指幸福花開,喜氣迎門。“所有面塑的內容都象征著吉祥如意,寄寓著人們深厚而美好的感情。 ”
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無不驚艷于王娟蒸制的花饃。他們甚至不忍下口,連說太漂亮了。一旦入口,又百吃不厭,搭配當地特色海鮮家常燒魚,最是人間美味。旅程結束之前,不顧行李沉重,他們總要多買一些花饃帶回去贈送親朋,海洋主題最受歡迎,好像把大海一起帶回去了。就這樣,王娟花饃和龍灣一樣,成了游客們離開青島的思念。
讓“指尖技藝”變“指尖經濟”
為了傳播王娟的匠人美譽,王家臺后駐村第一書記楊曉莉幾乎做起了花饃代言人,線上線下不斷推送。 “我曾經以為,海濱的美麗無非就是海浪轟鳴排卷,蔚藍遼遠壯闊到天邊。然而,當我真的站在夏季王家臺后村依偎的龍灣海濱時,我才知道,王家臺后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更令人沉醉。 ”楊曉莉說,如果王娟的“指尖技藝”能逐漸轉化為“指尖經濟”,就可以帶動更多群眾成為民間文化的愛好者、傳承者和傳播者。
眼下,王家臺后村正在積極籌劃花饃傳承體驗班,組織村里的孩子們利用暑假時間,以公益課堂的形式,邀請王娟傳授花饃制作技藝,培養動手動腦的能力,領悟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擴大花饃的文化影響力。“孩子們不應該只有塑料玩具和電玩網游,中國的傳統文化接觸的越早越好,花饃面塑至少更環保。 ”王娟說。
進入七八月以來,王家臺后村的游客逐漸多了起來,疫情防護進入常態化以后,人們放棄了很多出旅計劃,但寄情山海仍是首選,來到這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踏浪戲海,吃海鮮品花饃,尋訪瑯琊古跡,陶醉在王家臺后村的海韻山風里,樂不知返。王娟每天忙得像個陀螺,要大批量制作花饃,要去鄉鄰家輔導,還要帶領孩子們“玩面”……
那些無法故地重游的,通常網購王娟花饃,指定海洋系列,因為海龍王會讓他們想起“那一年的夏天”。(青島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占筠 攝影 韓加君)